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

2022-03-09 11:35:06    人民网

阳春三月,正是出游踏青好时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铺绿叠翠、百花竞放、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田野,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乡村旅游渐兴,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到拥有莫高窟、七彩丹霞、崆峒山等名胜古迹的甘肃旅游,如果没有进过“村”,那可能就错过了这里大半的美。甘肃乡村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原始纹理保留完整,集中了全省70%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甘肃省发挥文化和旅游“合力”,用“美丽战胜贫困”,带动55.46万人脱贫。如今,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依然潜力无限、大有可为。

乡村是文旅不可或缺的“阵地”,文旅是乡村“蝶变”的新引擎。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韵味独具的乡土文化,甘肃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形成了具有田园牧歌底色、民营民富特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旅游新景象。陇南长坝县福坝村、甘南扎尕那村、平凉凤凰村、天水孙集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走出“深闺”成为游客慕名“打卡”的康养休闲度假胜地,村民们靠着绿水青山吃上了“文旅饭”。

既要文旅富民,也要文旅为民,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旅发展成果。自2018年以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已连续四年策划开展“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旅游惠民活动,引导200多家旅游景区门票免费或半价,惠利全国农民朋友游甘肃。这一活动已成为全国文旅系统首个情系“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主题符号和文旅品牌盛事。

育才铸魂,释放乡村文旅发展潜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文旅发展离不开人才。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组织专家团队送教上门、编印相关参考材料等举措,甘肃省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支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持续广泛开展“春绿陇原”文艺展演、“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为文旅兴村铸魂。

当下,旅游成为小康社会标配、美好生活必备。“甘”劲满满的甘肃,正用心用情唱好乡村文旅这台“重头戏”,让“诗和远方”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欣赏山水、领略民俗、体验非遗、品尝美食……徜徉在华丽转身为“景点”的乡村,“向往的生活”款款走来。( 宜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你是我的眼,致敬“幕后英雄”
下一篇:残疾人志愿者服务冬残奥,共建包容社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