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推进新时代文物外交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2-03-03 17:21:18    光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许多重要指示,“这几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是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发展文物外交、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正是破解这一命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直观的、物质性和可视性载体,推动文物外交、让文物活起来,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打破各种交往壁垒。20世纪70年代初,在周恩来同志主持下,中国正式开启了“文物外交”历程。1973年9月28日,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在英国伦敦拉开序幕,时任英国首相希斯亲自主持了开幕式,英国政府官员、各国驻英使节参加开幕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参观了展览。为期4个多月的展览打破了英国以前所有艺术展览的记录,打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通道,为推动中国外交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物外交进入活跃发展时期。一方面,高数量、高质量的文物外交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增强彼此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在破除西方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误读误解上,文物外交也起到了润滑剂和纽带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文物外交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众多领域绽放异彩。2013年以来,中国文物出入境展览十分频繁,展出地域实现突破,策展模式有所创新,社会反响超出预期,成为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的“解码器”。“考古国际合作”“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国际合作”等文物外交是“文化先行”中的排头兵,在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期中国文物对外交流中的“元首外交”“第一夫人外交”也格外亮眼,国家重要领导人成为中国文物大国、文明古国的形象代言人。

大力促进文物外交,有助于塑造中国作为文物大国、遗产大国、文明古国的正面形象,有利于提升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国的影响力和引领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国际治理,为世界文物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还积极创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承办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吸引多个国际组织在华设立二级机构。

这些新发展新成就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文物保护的认可,是中国全球治理影响力和引领力在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文物遗产国际保护行动,开展联合考古,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为世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2018年,大运河入选优秀世界遗产案例,标志着我国从世界遗产大国开始迈向世界遗产强国;2021年,嘉峪关长城入选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为各国开展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习近平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发展文物外交、全面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论遵循和工作指南。习近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站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全面推进新时代文物外交,不断探索文物外交的有效途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领导力。(孟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年轻干部:民生关情千钧重 为民奋斗写青春
下一篇:年轻干部莫因“妄思”而“妄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