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以德铸美 加强全民美育

2022-02-28 10:36:25    人民日报

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让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没有“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

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具有重视美育的悠久传统。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美育实现了现代转型,与社会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新型美育之路,其根本在于高扬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的普遍性作用和意义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美育本质上是全民性的,要以德铸美,以美铸品,就必须加强全民美育。

一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将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赋予当下美育工作以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社会层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这些平台应和学校携手,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此外,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三是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人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为文艺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提供条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资源。在审美诉求日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今天,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树立家庭美育意识等,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

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让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没有“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吴为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下一篇:重新审视就业市场“35岁门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