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醉酒不算工伤”为阻击酒文化助力

2022-02-25 11:36:45    北京青年报

日前,一个“95后设计师猝死生前聊天记录曝光”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提出:“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算不算工伤?又如何申请认定工伤?”河南省高院公布的一起纠纷案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给出了答案。该案件显示,员工在自家公司食堂陪客户酒后猝死,当地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涉事公司起诉、上诉到各级法院。最终,河南高院终审认定:不算工伤!

此案的欧某某是经领导同意在公司食堂陪同客户就餐,算是一种工作行为,但是,为何饮酒猝死不算工伤死亡呢?各级法院引用的多项法律条文解释得很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七条和《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都列出不认定为工伤的几种情形,其中就包括醉酒。

欧某某去世后,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做出的京海公司鉴(病理)字(2018)第319号《鉴定书》显示,欧某某的血液中检出乙醇,含量为325.6毫克/100毫升,参照我国驾驶员醉驾的判断标准为: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以上,属于醉酒驾车。欧某某的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325.6毫克,属于明显醉酒情形。

根据这些事实和判决结果,可以认定,即便是工作行为的醉酒导致身体伤害或死亡,也无法认定为工伤,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和抚恤金。此前,不少地区也出现过类似案件,最终都没有认定为工伤。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的饮酒文化予以抵制。

醉酒不算工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无论是单位还是领导,都不能以喝酒作为工作事由让员工喝酒。如果为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作长远设想,就没有理由要求员工喝酒和陪酒。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还受酒文化影响,存在“不喝酒办不成事,签不了合同”的错误思想。当各方利益达到均衡,签署合同和协议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职场中的酒文化陋习甚多。在一些管理者看来,酒量等于业务量,员工能喝酒被认为能干,不喝酒被认为是不服从管理,不给领导面子,不通人情世故。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只有拼命喝酒和陪酒,以避免遭遇职场霸凌和孤立。这无疑是让员工火中取栗。对于这样的文化,应当以欧某某和其他类似员工的去世不认定为工伤的遭遇来予以拒绝。

喝酒不只会对人带来身体伤害,而且会伤害员工的家庭和未来。《柳叶刀》杂志发表的研究早就表明,喝一滴酒都有害身体,更何况舍命陪君子的醉酒行为。一旦员工遭遇不测,会给员工的家庭带来致命打击。因此,饮酒和醉酒的后果不只是身心受创,而且会导致家庭和经济受损。众多陪酒身亡的员工的结果就是为后来人敲响警钟。

从欧某某陪酒身亡的情况看,如果尊重和爱护员工,就不应让员工陪酒;如果想要员工有更多的贡献,长期健康工作,就应当杜绝公司和单位的酒文化。另外,员工也应当自己保护自己,拒绝职场陪酒,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要以坚定的态度和充分的理由拒绝饮酒和陪酒。如此,将是员工、家庭和公司、单位、社会等的多赢。(张田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稳当下才能利长远
下一篇:“普惠养老”能破解养老焦虑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