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疏堵并治,确保“扫黄打非”不留死角

2022-01-18 11:19:31    人民网

2021年,全国“扫黄打非”战线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意志,紧紧围绕主线、聚焦重点难点、狠抓专项整治,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传播行为,以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网上清理和网下打击、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2021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500万件,处置淫秽色情、凶杀暴力以及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网络有害信息1900余万条,对网上网下文化垃圾来了一次“大扫除”;共查处“扫黄打非”相关案件1.3余万起,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挂牌督办重点案件374起,对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有力震慑。事实再次证明:淫秽色情等各类有害信息危及公共利益、挑战社会底线,大力加以治理满足广大群众期盼,符合社会根本利益。

网络是“扫黄打非”主战场。尽管不良信息治理不分线上线下,但在互联网产业欣欣向荣的当下,传播贩卖网络色情信息的现象更加隐蔽,给日常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从网络游戏的“软色情”内容,到“阅后即焚”的不良应用,再到视频平台的淫秽表演,相关不法行为出现产业化、专业化现象,荼毒了绿色健康的网络氛围。2021年,相关部门坚持打击与治理并重,一方面对不法行为“露头就打”,加大处罚力度;一方面对网络直播、社交平台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促进规范发展。疏堵并治,确保“扫黄打非”不留死角。

保护青少年是“扫黄打非”的重要职责。未成年人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不良信息缺乏辨识能力,“黄”“非”内容容易腐蚀青少年身心健康。为此,有关部门对相关犯罪行为保持“零容忍”,清理儿童“邪典”视频等有害信息,坚决遏制有害文化向未成年人渗透。此外,从举办“绿书签行动”,到开设“护苗”工作站,都旨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良好习惯,自觉远离不良信息。只有让优质内容的“大树”愈发茂盛,不良信息的“杂草”才不会有滋长的空间。

“扫黄打非”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看到,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在出版、电商等不少行业仍然有“毒触角”,必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集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2021年,各地“扫黄打非”部门积极创新,从督促平台加强内容安全管理,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再到组织志愿者、信息员、“五老”义务监督员等队伍,不少好做法值得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生动局面,社会文化环境就能更加清朗。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充斥着虚假、恐怖的空间里,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暴露在色情、暴力的环境中。面对不良信息的侵蚀,每个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线。人人尽责,助力织密“扫黄打非”的天罗地网;同时自律自爱、抵制诱惑,扫除不良信息滋生土壤,我们必将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

(郑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感情深一口闷”?劝酒侵权必担责!
下一篇: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