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突破底线,岂能妄为

2022-01-18 10:12:10    人民网

 打开越来越火爆的盲盒,究竟是新鲜感的追求,还是赌徒式的冲动?

不可否认,盲盒营销的最大卖点,就是一种“不确定的快感”。拆开盲盒一瞬间的喜怒哀乐,成了超越商品本身的一种乐趣。从国外的福袋、扭蛋机,到国内早期的集卡,再到今天的“万物皆可盲盒”,盲盒式饥饿营销通过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收集欲,制造各种惊喜感,日益成为兼具经济效应、文化效应、心理效应的一种独特行为。

有网友坦言:“购买盲盒的过程和买彩票有着相似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盲盒的营销也出现了“赌博”的影子。为了博取“更大的赌注”,“12岁女孩三天花上万买盲盒”“北京夫妇买盲盒4个月花掉20万”“60岁老人一年花掉70万购买盲盒”……不管是为了集齐全套还是抽到大奖,不少人赌的就是一个概率。但是,商家操纵的正是这些随心所欲的数字,撩拨的正是沉迷上瘾的心思。对于消费者而言,更要清楚:以小博大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因小失大”,跟风攀比的后果很有可能是“十赌九输”。

“盲盒”最大的魅力是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也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能成为商家炒作投机心理、引发非理性消费的陷阱。倘若盲盒沦为圈钱的工具、劣质的载体,那么所谓的市场繁荣也不过是一场泡沫,迟早会在阳光下烟消云散。

此外,尽管同普通商品“所买即所得”相比,盲盒具有极强的信息不对称性,但盲盒营销绝不能变成一门盲目的生意。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商家借盲盒形式清理库存,用劣质、过期、“三无”产品欺骗消费者,设置不退不换等“霸王条款”;有人开发所谓盲盒软件或者小程序,以“网络博彩”的方式在法律边缘打擦边球;更有甚者,从活体宠物盲盒成“亡盒”,到脱单盲盒涉嫌诈骗等,盲盒营销的一些新变种、新形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让人不胜唏嘘。

商品可以盲盒,底线不能突破。既让“盲盒+”的跨界营销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是打开盲盒的正确方式。(林岳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善于在总结历史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下一篇:矩阵不是你想重启就重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