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名“竹棚”,毛竹为架,煤渣铺底——这里就是中国女排自1976年重新组建后的第一批训练馆。在福建漳州,“竹棚馆”的故事赓续传承。
一本历经几十年岁月的牛皮纸笔记本,虽已散架泛黄,却是耄耋之年的顾化群最为珍视的“传家宝”。这本笔记,详细记录了中国女排在福建漳州的每一场训练成绩,以及之后在历次世界大赛中取得的骄人战绩。“我就是中国女排的‘头号粉丝’。”曾为女排漳州基地接待科科长的顾化群,见证了中国女排在“竹棚馆”里的拼搏之路。
“没有地板,煤渣垫底,上面一层石灰、黄土、盐水混合的‘三合土’,姑娘们一次次翻滚接球,煤渣都被磨出来了。”顾化群回忆,女排姑娘们在训练场摔下去,衣服蹭坏了,鞋子开口了,皮也擦破了,沙粒嵌入皮肉,霎时就血肉模糊。睡觉时伤口和床单黏在一起,等医护人员用酒精强制分开时,伤口早已化脓。“我亲眼见到,在女排队员曹淑芳伤口中,清理出了100多粒沙子。”因为悉心照顾女排姑娘们,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顾大叔”,漳州也被中国女排称为“娘家”。
如今,“竹棚馆”早已成为历史影像,取而代之的是1994年落成的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84岁的老人魏步强,当年月工资仅为32元,为腾飞馆建设一次性捐出了10元。他至今保存着5张捐款凭证,编号17306至17310,每张2元。“只有娘家人才会这么做,我们都觉得应当应分。”
靠着漳州人民这种朴素的情怀,中国女排无论是辉煌夺冠时,还是低谷调整期,一次次前来漳州集训。在这里,重温“竹棚精神”,汲取奋发力量,“女排从这里出发,一定会重新走向胜利,我们‘娘家人’永远抱有信心。”女排腾飞纪念馆负责人周向成表示。
女排腾飞纪念馆已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仅在今年上半年,近万人次在这里参观学习;漳州市中心,“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项目建设正酣,这里将成为中国女排精神展示地、中国女排训练首选地、市民全民健身聚集地、全市文体旅融合发展综合示范区…… (叶志鹏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05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