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过去的从业经历中有一年空窗期,请问空窗的原因是什么?”当这个问题摆在考研落榜后的求职者面前时,总会引起尴尬和无奈。近日,“如何看待职场人反复考研”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年轻人的共鸣。
很多职场人不得不反复考研,某种程度上说明当下考研确实越来越“卷”。为了“上岸”要“二战”乃至“三战”,也成为不少人无奈的选择。但是,人毕竟不是活在真空里,在职考研期间,也得兼顾“生存”问题。毕竟,靠家人支持脱产考研的人是少数,很多年轻人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备考。
从媒体报道和舆论反应来看,职场人反复考研背后,有不少焦虑和烦恼。对绝大多数第一学历比较普通的年轻人来说,考研尤其是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二次高考成功”。不少人还将“上岸”成功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路径。但是,如今考研难度越来越大,以今年为例,各高校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为110万左右,而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300多万落榜考生背后,是300多万个破碎的梦想。虽然每个人落榜的原因不同,但只要为考研努力拼搏过,面对失败的结果时就不免会感到沮丧。
更要紧的是,一旦考研落榜,往往还会导致人生之路的“错位”。有很多年轻人舍弃了毕业时的应届生就业身份,拿出一年时间来备考,但落榜之后,还得重新去找工作。这一年的空窗期,没有增加求职者的社会经验,也没能顺利升学,还失去了应届生就业的便利条件。
但是,不能因为落榜就否定了努力的意义,考研落榜更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与在校生相比,脱产考研的前职场人往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抗压性和毅力也会得到锻炼。而且备考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些成果和经验,都会成为他们日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论最终能否“上岸”,只要用心走完全程的人,都值得人们的尊重与理解。
虽然每个人的考研目标和自身实力不同,但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选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识的一些朋友,就因意识到考上最初的理想高校难度太大,于是在“二战”时选择难度更低的目标,最终成功“上岸”。还有一些人选择与自身工作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这样可以降低专业课备考的难度,也能让考研的收获直接应用于现实工作。退一步讲,即便考研落榜,也能把过去所学知识用在此后的求职和工作中。还有一些人选择考在职研究生,或选择竞争压力较小的考研方向,最终也在努力后实现了梦想。
仰望星空与志存高远是必要的,而实事求是与脚踏实地同样不可或缺。在我们为考研梦想点赞的同时,也别忘了现实的情况,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职场人还需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科学的考研规划,尽可能兼顾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