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码头长江岸线处樱花烂漫。 李昌华摄(人民图片) |
南临长江,北枕滁河,百里老山横亘其间,共同造就了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进入新时代,浦口的“大江大河大山”发生了美丽的蝶变。
长江岸线整治:
从“十里造船”到“春江十里”
万里长江流经江苏“第一站”即是浦口。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曾经的长江岸线浦口段桥林一带,造船厂棚扎寨、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船厂切割、轧钢、喷漆、除锈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一度成为沿江居民的“生态之憾”。
2018年6月开始,一场事关“母亲河”安危的大决战,在浦口区全面打响。壮士断腕,背水一战,47家企业全部完成整治,拆除建筑物13万平方米,复绿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约11公里,打造江豚保护区,沿岸恢复湿地公园景观……整治后的“十里造船”蝶变成为“春江十里”。
保护长江,岸线整治是“上半场行动”,绿色转型则是“下半篇文章”。在浦口,近10名院士集结形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数字大田”“数字温室”“数字渔场”“数字猪场”,智慧农业助力农民丰产丰收;5条精品全域乡村旅游线路串联大江大河大山,吸引众多游人走进浦口,观山水林泉之美、享乡村田园之乐、品农副特产之香,农民“走上绿色路,吃上美丽饭”。
滁河跨界治理:
从“九龙治水”到“共治共享”
悠悠老山,潺潺滁水,以水为魂,源远流长。滁河位于长江左岸,是苏、皖两省边界河流,其中南京滁河(浦口段)位于滁河的中下游,干流长36.7公里。
曾几何时,“不好管”“管不好”成为省际跨界河湖治理的“老大难”,责任难界定、规划难统一、治理难同步等“九龙治水”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浦口区主动作为,化解跨界治理难题。
通过“跨界水体”共治,形成“一盘棋”。浦口区主动加强上下游、左右岸沟通协调,推进滁河流域主要水体共治联管。同时,深化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制度,建立滁河流域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跨区域协作机制。
通过“联合河长”共管,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以“分段保护、全段合作”为原则,通过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巡河、交叉巡堤等方式,齐抓共管、协同共治。
通过“幸福河湖”共建,绘成“一张图”。在《浦口—南谯—和县三地跨界一体化水务建设工作要点》中,跨界河湖管理工作细化了8个方面24项任务,实现跨界河湖治理联防联控、互帮互助、共建共享,共建幸福河湖正从“蓝图愿景”变成“现实美景”。
老山生态修复: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育山”
被誉为“南京绿肺、天然氧吧”的老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0.3%。曾经,在“靠山吃山”的利益驱动下,老山深处私砍滥伐、偷捕盗猎、违规开采的现象屡禁不止,给秀美山川留下累累伤痕。
为长远计,为子孙谋,“靠山吃山”的浦口人,思路逐渐转变。
改变从重典治乱开始。采石开矿一律叫停,非法猎捕追究到底,盗挖草木严厉惩处,项目会审强调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引入GEP理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老山“生态滑坡”踩下“急刹车”。
环境执法毫不手软,生态修复决不松劲。2013年以来,浦口区有序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危害防治,一个个裸露山头披上新装,一处处废弃宕口改头换面,一片片侵占用地退耕还林……老山林木结构持续优化,绿化面积迅速回升,不老老山远近闻名。
2020年,新一轮老山景区生物多样性普查全面启动,最新的阶段性成果显示,保护区内目前已集聚近2000个物种,秤锤树、南京椴、楸树重回公众视野,东方白鹳、中华虎凤蝶、拉步甲数量逐年增加,“物种宝库”阵容越来越庞大。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共同绘就老山生物多样性的生动画卷。
“双碳”目标下,老山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加强林地管理,增加森林蓄积量,提升老山碳汇能力。随着减污、降碳进程的协同推进,老山“碳汇林业”“生态银行”的价值将不断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