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沙弥漫、茅草丛生的黄河故道风沙区,到果园连片、百花争艳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山东省冠县历届领导班子“同栽一棵治沙树”,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彻底改变了“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的状况。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冠县坚持将防沙治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优质林果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向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多年的碱洼地树茂粮丰、群鸟竞鸣,林木覆盖率居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并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等称号。
科学治沙
毛白杨是冠县科学绿化的先锋树种,冠县被誉为“毛白杨新品种的摇篮”。
自1983年,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之悌带领全国毛白杨十省协作组,依托冠县毛白杨国有林场建立毛白杨基因库以来,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毅、康向阳的共同努力下,冠县已建成占地面积875亩、汇集2430份毛白杨种质资源的基因库。
依托毛白杨种质资源基因库,冠县选育新品种35个,其中“北林雄株1号”等10个品种通过国家良种审定;无飞絮毛白杨已进行大规模推广,广泛用于城乡绿化及生态防护林建设;向全国推广林木良种30余个、新技术10余项。
有了良种怎么种?冠县根据不同沙化土地立地类型,科学规划造林空间,推行“带片合理布局、田路渠网并举、科学搭配林种、综合开发沙产业”的治理模式,坚持应植尽植,在沙化土地区域前沿营造防护主林带,路、渠统一规划和施工,建设200亩大小的生态防护型用材林网格;根据沙地或盐碱地性质,在裸露的土地上种植榆树、毛白杨、刺槐等树木,网格内栽植樱桃、梨等经济林。目前,全县林果面积达40万亩,其中经济林16万亩、用材林24万亩。
近年来,冠县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各级林长847名,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管护机制,有效巩固并扩大了治沙造林成果。
产业治沙
建设特色林果示范园、发展林果加工产业、做大特色林果品牌……冠县通过科学治沙,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施策的路径。
冠县通过打造黄河故道沙区林果产业带,挖掘樱桃、桑葚、杏等100个名特优品种资源,建起特色林果示范园,实现了四季有果、全年供应。目前,全县建成优质大樱桃、苹果、梨和大棚油桃生产基地,年产果品40万吨,年产值9.69亿元。
同时,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产业,实现果品产、销、储、加一体化,林果业成为冠县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拥有恒温库、气调库38座,年贮藏能力4.5万吨,果品加工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1.5万吨。
此外,冠县推广果园覆草、水肥一体化项目,不断提升果品品质;推动“三品一标”林果产品认证,开展冠县“聊·胜一筹”品牌授权企业的申报与宣传,全县34家企业(合作社)52个果品获得认证;组织参加农博会等活动,将冠县林果产品推向国内外。
目前,冠县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产销对接,培养经纪人队伍,构建起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果品营销网络,让“好果”卖出了“好价”,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的冠县继续引导林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构建育苗、林下经济、文化旅游康养一体化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将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做强。
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推进毛白杨雄株及其他良种苗木产业化,选育林木优良品种(无性系)40个,建立了标本园、示范林和繁育圃。无絮毛白杨种植产业辐射带动全县育苗近2万亩,年销售苗木1000万株,每年为全县增收1.8亿元。
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禽、林菌、林药等模式。依托大量优质的粗饲料,发展畜牧产业。店子镇林下种植灵芝面积突破万亩,全镇灵芝种植户20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万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和产销集散基地之一。目前,全县共发展林下经济4.75万亩,年产值9577.29万元。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兰沃乡依托古梨树资源,建起中华第一梨园生态旅游景区,年游客量达100万人次,带动当地及周边3000余人就业。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将武训祠、中华第一梨园、 毛白杨林场、六十二烈士墓、鲁西北地委旧址、马颊河湿地公园等串联成鲁西最大的平原森林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