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云南省召开“云南这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林草部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资源科学培育、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10年来,云南林草生态持续向好,森林面积从2.84亿亩增长到3.03亿亩,森林蓄积量从16.93亿立方米增长到20.9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9.1%,湿地保护率57.77%。
云南林草部门开展多项保护管理措施创新,目前已掌握58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建立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实现了亚洲象种群的动态实时定位监测和预警。修复改造亚洲象食源地9000多亩,整合划定绿孔雀栖息地保护范围13.8万亩,引入社会公益资金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8400多亩。系统构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体系,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010年起引入商业保险,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通过政府投保,赔付野生动物对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投保5.31亿元,兑付保险金4.85亿元。
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83%和77%。亚洲象增加到300多头,滇金丝猴增加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毛果木莲、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针松、云南蓝果树等30种极小种群植物种群,通过就地、迁地和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目前共建立国家公园创建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2处,面积549.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
积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较2012年增长3.4倍。涌现出昭通花椒、漾濞核桃、怒江草果、临沧澳洲坚果、南华野生菌、普洱速生丰产林等一批优质生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