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种下了,关键是要管护成活,否则验收不上,等于白干……”4月25日,雨过天晴,在河南省淅川县金河镇玉皇村柿树基地,造林大户刘汉平一边扶正被暴雨冲倒的苗木一边说。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
“水质安全是淅川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而水的命脉在山,我们以‘铁心’守护‘绿心’,把保护绿水青山摆在重要位置,让生态淅川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总基调。”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今年,淅川县明确建设“九个淅川”,实施“九大行动”,其中建设生态淅川居于首位。
科学规划 绘就渠首绿色蓝图
淅川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达125万亩,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55万亩,且大都集中于丹江口水库周边。石漠化治理,是淅川保水质最难啃的硬骨头。
石头山上栽树,咋栽?栽啥?淅川县聘请国家林草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省林业规划院专家编制造林绿化实施方案,把造林绿化与水质保护、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结合起来,统筹推进。
马蹬、金河、大石桥、盛湾等库周乡镇突出造林的生态效益,沿库区栽植水杉、落羽杉等耐水植物;立地条件差的石漠化荒山上主要栽植火炬松、侧柏、五角枫等乡土树种,打造环丹江水库库周生态隔离带8.5万亩,构筑护水防线。
淅川县坚持造林绿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适当加大经济林树种比重。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发展以山桃、山杏、柿子为主的产业林,林下套种连翘,促进水源区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发展产业林23万亩,实现了山区群众人均一亩经济林的目标。
为推动造林绿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淅川县借助林业项目,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美丽宜居的森林小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同时,对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及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绿化提升。目前,全县已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园40个,在景区景点周围新建农家乐餐馆200多家,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2021年,全县旅游综合效益达21.3亿元。
创新机制 破解造林资金难题
“淅川县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国家、省、市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我们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创新模式三招破解造林资金不足难题。”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梁虎兵介绍。
淅川县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引进福森药业、河南合一、北京宏伟绿邦等企业8家,引入资金3.2亿元,高标准完成造林4.1万亩。实行市场化运作、合同化造林模式,把造林成活率作为支付造林费用的唯一标准,由企业和大户承包、专业队造林,包栽包管包活,验收后由国有公司连管3年,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林果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林场”“庭院经济”等模式,淅川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土地和荒山流转、发展林果经济林的优惠政策,重点扶持软籽石榴、大樱桃、杏李等林果产业。财政每年投入生态产业资金3000多万元,做到基地建在哪里,项目就跟进到哪里。
为带动全县发展林果经济林的积极性,淅川县大力推广“三包一分”模式,即由农户无偿供应土地,公司包免费供应苗木、包全程免费技术服务、包产品销售、农户分红。第五年进入盛果期后,公司负责为农户保底每亩每年收益3000元,以后每年果品销售净收入,农户分成85%、公司分成15%。盛果期前,农户可在林下套种花生、中药材,收入全部归农户。
铁腕护林 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淅川以全面实施林长制为抓手,坚持植绿、护绿、管绿并重,从严落实“封、防、打”等各项管护措施。全县近6年共办理涉林案件510余起,实现连续39年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对通道两侧及环库周围第一山脊线以内的山地、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对人畜活动频繁地块建设铁丝围网320公里,累计完成封山育林30余万亩,杜绝牛羊上山啃青和人为偷盗及踩毁苗木等现象。
建立3200多名护林员队伍,建立管护台账,管护成效与工资挂钩。组建县乡两级护林专业队15支、村级82支,在春节、灯节等重点时段,在景区景点等入山重点区域设立值班卡点180多个,实施全天候监控,严查进山人员,严防火种进山。同时,组织人员对淅川全县重点林区和景区开展森林防火隐患专项排查,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
全县建立健全720人的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构建“林长+警长+检察长+法官”四长机制,突出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古树名木等林业资源保护重点,开展林业严打、林地保护等专项行动。森林公安、森林资源保护中心等林业执法队伍协调联动,坚持24小时值班,组织开展盗采滥伐、野外用火、乱捕滥猎等涉林违法行为打击专项行动,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