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流域中下游,素有“竹子之乡”的美誉。以前的赤水不仅竹林稀少,而且由于山多、坡陡、地少,农民只能在山上刨土种地,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日子也过得十分拮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赤水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竹林,不仅使流入赤水河的泥沙含量明显减少,当地也依靠竹林发展起了“竹经济”,让31万赤水人过上了富“竹”生活。
2001年,赤水市被列入贵州省9个退耕还林试点县之一。当地抢抓退耕还林机遇,将25度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竹,面积超过20万亩,并通过不断推进低产竹改造、丰产竹林培育,最终使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32.8万亩。万顷竹海让赤水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提高到2021年的82.51%,每年由赤水河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500万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赤水市坚持把竹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全方位开发利用竹子,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竹业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纸制品、家具、竹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专班,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编制了竹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实施了10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乌骨鸡、3万亩生态水产的“十百千万”工程,成功构建了“竹山种药、竹下养鸡、竹水养鱼”的“竹林经济”立体生态产业,涉及人口达20万人,对贫困农户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21年,100万亩竹丰产林带动农民年增收7亿元,林下9.02万亩金钗石斛带动农民年增收5.6亿元,1000万羽乌骨鸡带动农民年增收6.3亿元,2.4万亩水产带动农民年增收2.53亿元。竹子成为赤水市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最大亮点。
如今的赤水,已形成纸制品、竹木家具、竹集成材、竹食品四大产业,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形成了“资源有人管、产品有人买、森林有人游”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态势。竹产业成为赤水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青青翠竹变身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