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年轻守林护林人——

接力续写绿色传奇

寇江泽    2022-05-06 17:08:00    人民日报

天气转暖,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乡分场砬子沟攻坚造林地块上,前两年种下的樟子松抽出新芽,生机勃勃。“这些树苗长势很好。”时常“跑山”的第三乡分场副场长范冬冬说。

塞罕坝林场1962年建场,一代代塞罕坝人扎根高原荒漠,培育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如今,80后、90后守林护林人,接过前辈手中的旗帜,用青春和热血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攻坚造林10万亩,啃下石头山“硬骨头”

一大早,范冬冬就开始了新一天的“跑山”,仔细查看林间有无火情隐患、护栏是否破损。他的巡山日记,记满了关于林子的各类事情,“我就是坐不住,每天不到林子里看看,心里就不踏实。”

范冬冬是河北省石家庄人,2008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塞罕坝。10多年来,他在这里安了家,一步步从技术员成长为林场造林的中坚力量。

2011年,塞罕坝启动攻坚造林。作为技术骨干,范冬冬全程参与。“为什么叫攻坚造林?是因为之前树苗容易活的地方都种上树了,攻坚对象都是难度大、土层薄、坡度陡的‘硬骨头’。有的地方土壤只有四五厘米厚,扒拉开一看,下面全是石头。”他说。

坡陡地滑,机械无法上山,全靠人来刨坑。“一镐刨下去,震得虎口生疼,叮叮当当凿不了多一会儿,双手就得起血泡。”范冬冬说。

坡面直栽难度过大,范冬冬和同事们讨论后,决定换种办法——苗圃育苗成功后,再移植上山。“苗木选择可有讲究了,要选‘矮胖子、大胡子’,也就是苗木敦实、根系发达的,这样更容易成活。”范冬冬说,苗木运输时,要打包好,不能重压、日晒,还要保湿、透气。

运苗也是一道大难题,只能靠骡子驮、靠人背。一株打包好的樟子松苗浇足水后,足有七八斤重,坡陡地滑,骡子扑扑腾腾爬两步,就累得呼哧带喘。范冬冬说,骡子上不去的地方,就只能靠人背。

攻坚造林10多年,塞罕坝人在石头山上种树10万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利用科技手段防治病虫害,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植树造林,讲究“三分造,七分管”。林子基本成形后,后期的管护不可或缺。

36岁的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副科长袁中伟,201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塞罕坝,成为一名“森林医生”。“目前,塞罕坝的主要病虫害是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蛾,我们的任务就是防治虫害,守护好林子的安全。”他说。

“以前,病虫害是靠人工喷洒药剂防治,而且必须选择风小的时候进行。”袁中伟说,那时,每年洒药时,他和同事们凌晨3点就得起床赶往作业地块,背着30公斤重的药剂和设备,趁天亮前风小的时候作业。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林场病虫害防治方式不断创新,直升机、无人机都派上了用场。

直升机速度快、作业面积广,一个机次能喷洒800公斤药剂,覆盖2000亩林地,两三天就能完成林场病虫害防治任务。“一些地方树林茂密、地势陡峭,人进不去,直升机也覆盖不到,我们就利用无人机洒药防治。”袁中伟说。

袁中伟是塞罕坝林场首批持证上岗的无人机操作人员之一。“操作无人机,可比开车难多了。”他说,无人机在空中可不是说停就能停下来,而是不断晃动,操作时要注意风向、高度等,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来。

目前,塞罕坝初步建设了物联网野外监测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人防、飞防、技防相结合的管控防治体系,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这些年塞罕坝的林子很健康。前辈把林子交给了我们,我们这一代人一定会守护好!”袁中伟说。

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良种引育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如今,塞罕坝人在继续攻坚克难。他们表示:“守护好、发展好这片林子,我们要担起继续闯关的重任。”

范冬冬说,塞罕坝正在向最后的石头山发起攻坚。塞罕坝人的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6%的饱和值。到那时,除了道路和建筑物,塞罕坝所有的地方都将被绿色覆盖。

“林场的林子多是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质量还有差距。”袁中伟说,林场按照近自然造林的理念,科学配置树种,云杉、樟子松等落户塞罕坝,逐渐形成针阔混交林,现在林子里灌木、花草多了,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袁中伟说:“这些年飞来的候鸟越来越多了,林场已经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工作之余,范冬冬喜欢到塞罕坝展览馆参观,前辈们的事迹常常令他心潮澎湃。“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种精神、这份责任扎根在每个塞罕坝人心中。”范冬冬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厦门设立农业碳汇交易平台
下一篇:数据中心“变绿” 能源消耗“瘦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