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完善禁渔期制度、提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监管能力、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明确近中期目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历史上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但受生态环境改变和人类活动增多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逐步衰退。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特别是加大对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严格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开展资源增殖放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资源衰退的速度,局部水域部分品种有一定恢复,但总体上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止。
目前黄河(含干流、支流及附属湖泊)共有土著鱼类147种,隶属于12目21科78属。在目级组成上,鲤形目鱼类共有115种,占到鱼类总数的78.23%;鲇形目鱼类11种,鲈形目鱼类有8种,其余各目的种类均不足4种。在黄河流域土著鱼类中我国特有种69种,占总数的46.94%,其中仅分布于黄河流域的物种数量只有27种,占到黄河鱼类总数的18.37%。
根据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有10种黄河鱼类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北方铜鱼列入一级保护;大鼻吻鮈、平鳍鳅鮀、多鳞白甲鱼、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拟鲇高原鳅、秦岭细鳞鲑、哲罗鱼等9种列入二级保护。
针对黄河流域重点特有物种和栖息地,农业农村部与有关部门划定建立了水生生物、内陆湿地、种质资源等各类保护区70多处,其中国家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保护面积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8.5%,保护区域覆盖了黄河干支流、河口和主要湖泊的重要水生生物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种类超过50种,基本涵盖了黄河流域主要水生经济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十三五”期间中央和黄河流域9省区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5.93亿元,放流水生生物苗种23.43亿尾,主要增殖种类包括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秦岭细鳞鲑、厚唇(裸)重唇鱼、大鲵、赤眼鳟、草鱼、鲢、鳙、鲤、鲫、乌龟、中华鳖、兰州鲶、乌鳢、中华绒螯蟹等16个种类。黄河流域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为黄河重要渔业资源种群的补充、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沿黄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落实《通知》确定的各项措施,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水平,加强黄河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黄河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见习记者 王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