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节是世界知名、影响力广泛的国际性户外当代艺术节,被联合国旅游组织(UNWTO)定为“2017-2035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示范项目”,被誉为世界上“以艺术带动地域振兴”的成熟模式。艺术节通过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乡村全区域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如公共艺术装置、景观设计、旧房屋改造小型美术馆等,对地域文化价值进行再发现与再创造。借力各类艺术项目在乡村的全域性落地及布局,艺术节以“艺术+传统文化”,有效打通旅游产业、乡村振兴发展链条,因在地化、吸引力足、可持续性等特点受到各地青睐。
自2021年启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历经一年多的精心筹划与准备得以面世。11月18日,由佛山市南海区政府主办的“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开幕,一幅巨大的乡村艺术画卷正在南海徐徐展开。
南狮元素的秋千、岭南木质家具打造的龙舟、重现墟市繁荣的传统招牌……以山川河流、古村落群为背景的“大地艺术节”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袤的乡村变为开放、丰富、生动的美术馆。艺术家把创作现场搬到山村野外,70多个艺术项目在乡村旧屋、山野树林、江心岛上“生根发芽”,点缀各处。沉寂的乡村、老街迎来了熙攘游人和发展新机,176平方公里的山野成了“美术馆”的载体,通过艺术与人的对话,重新探讨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的关系。
以当代艺术为引,南海大地艺术节对乡村历史人文资源和现代文明内涵进行在地化挖掘和开发,通过岭南文化保育、全域乡村布局,串联8个乡村区块作艺术落位,勾画“最初的湾区”宏大历史轮廓,剑指“大湾区文化高地”“世界文化艺术旅游目的地”。沿着桑园围水脉,仰望珠江文明灯塔,南海用艺术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最岭南”的人文之城、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城市形象愈显丰满、生动。
鲜活的大地 创新的样本 以国际化视野唤醒乡土
大地艺术节是地域型、全域性艺术节,有别于在城市空间举办的公共艺术展览,它聚焦于边远山村,以自然为场景,通过打造在地化的艺术实践作品将人们的视野从城市转移至乡村,进而盘活乡土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振兴、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全域旅游、文旅融合等新时代发展的关键词无一不体现于此。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发达的经济、雄厚的工业成为人们对南海固有印象,蕴藏在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优越的生态环境被掩盖在繁华都市之下,亟待挖掘与探索。乡村如何在城市现代化浪潮中获得新生振兴,并与城市融合发展成为南海建设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当大地艺术节走进樵山,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的理想解决方案也由此落地。
西樵山下,两江拍岸;桑园围里,龙狮声响。一场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的艺术探索拉开了帷幕。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主会场落点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176平方公里地域,遵循“样本的多样性、文化特征的代表性、选址区域的发展性”3个主要指标,选定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8个区块进行艺术落位,实现全域型、全景式艺术覆盖,并由其文化特征与关系将其总结为“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3大区域组团,遵循“文明的探访、生态的巡礼、耕读的智慧、美食的迴廊”4条观览篇章,开展创意艺术创作与实施观览与行旅体验设计,在深挖本地文化脉络的同时,链接周边既有文化旅游资源,有效激活乡村活力。
这是一座没有边界的“美术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个艺术团队、73个艺术作品让沉寂的南海乡村故事变得鲜活而生动。艺术家们用国际化视角、现代化手法深挖村落文化、发展契机,利用闲置民房、废弃蚕房、荒废空地打造艺术场景化、生活艺术化的村落。通过巧思与设计,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南海鲜活的文化、风俗和生活面貌立体化、多样式地呈现在游人面前,丰富细致且耐人寻味。
大地艺术节开幕前夕,南海文化发展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主基调。围绕文化自觉、文化自醒、文化自强、文化担当,南海发布系列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政,吹响凝心聚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号角。
作为南海“三带三区”文化格局的落子点,大地艺术节以西樵镇为起点,可谓眼光独到。理学名山、历史名人、武术闻名遐迩、醒狮经久不衰,百年古村比比皆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更是其点睛一笔。与其说大地艺术节是一场国际级艺术盛宴,倒不如说南海大地艺术节是一项植根于本土深厚的文化土壤,从南粤手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行地——桑园围水脉开启,秉持“在地性、艺术性、应用性”的宗旨,以旅游为链接的乡村振兴系统工程与以文化擘画的城市发展蓝图。这与南海当下启动“水上南海”发展计划,以水为脉将全域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的思路不谋而合。
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的首个周末,西樵镇成了热门出游目的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拿着艺术节“护照本”打卡散落在乡村各处的艺术项目收集印章,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在“小红书”“视频号”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网络平台上,“南海大地艺术节”也成了分享、讨论的高频词。
焕活南海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带动当地振兴与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走出一条文化艺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是此次大地艺术节的使命担当,也是南海探索文化引领城市飞跃的新尝试。
透过大地艺术节,南海树立了一个创新性、可持续、特色足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艺术之风、产业之风、发展之风正吹向南海这片热土。
文化的复兴 乡村的振兴 以在地化艺术点石成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进程中,弘扬“南海本土文化”被反复提及,改革发展主题紧扣“文化”二字,这是南海的自觉与自信。除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考量,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成了南海城市品牌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石,大地艺术节的引入则适逢其会。
纵览历史,南海始终处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亿万年前西樵山矗立开启三角洲的沉积酝生,是为地理之初;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新石器文化是点亮珠江文明的灯塔,是为文明之初;南海康有为、陈启沅等先辈在文化与工业上孜孜探索,是近代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明之初……大地艺术节策展主题“最初的湾区”由此可得。
遵循讲述当地故事、活化利用乡村旧空间、推动公共设施艺术化、融入乡土产品再创造等10大项策展原则,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结合南海本土文化元素创新思考,使醒狮、粤剧等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古村民居的人文格调,在这青山绿水间变得愈加灵动。
通过采集桑基鱼塘和村居的环境声音,艺术家朱哲琴创作《西樵禅钟》,重现岭南生活中的自然天籁与敲钟仪式;绘造社艺术团体将传统民居、祠堂等符号,利用彩布拼贴出粤剧《大戏台》,让传统的资源和当代的艺术结合;艺术家向阳打造的《海洋漫步》艺术作品以老旧龙舟为船体,将收集自岭南地区的残旧古家具和木制建筑残件拆解、打磨造船,唤起南海人起航探索世界的精神传承;艺术家周星夙、唐森将舞狮标志性动作与舞蹈进行突破性融合,创作《醒狮操》,用潮流方式向传统致敬;“字神的游戏”太平墟招牌计划利用老旧太平墟进行改造,对本地19块招牌进行再创作,点亮人们的视觉,将连接航运界点上的繁荣太平墟重现成为打卡新地标。
由此可见,“在地性”为南海大地艺术节的鲜明特征,在坚持高标准“艺术性”的同时,各大艺术作品注重面向大众,坚持本土化理念,同时将研学教育、体验互动融入,兼顾“公共性”和“应用性”,在盘活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南海文化感召力与形象亲和力。
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表示:“艺术项目的落点因地制宜,巧妙地引导人们走进村落深处,使其发现乡村真实与火热的一面,更把咱们村落的精气神展现给游客。”
为了迎接这一场文化艺术盛会,人们纷纷参与到艺术节的准备中。村民潘美霞将自家闲置的两层小楼房让出作为创作空间;村民梁旺玉与儿子穿起红马甲加入志愿者队伍,每每有游客来访,总是热情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艺术理念,声情并茂将儒溪村文化故事传扬。
相关专家认为,艺术家将人们过去的聚集场所、村落文化基因和回忆变为艺术作品,从而赞美乡村生活,唤起村民自豪感,给游人以感动,加强了自然、文明与人类之间链接。当文化点亮了乡土,南海的乡村振兴自然水到渠成。
借着大地艺术节的开幕,西樵山开心农家美食农庄在周末迎来了客流小高峰,老板曹健锋高兴地表示,“我从早上开始忙到下午2点,食客比以往多了近20%。”
艺术节的开展为南海乡村带来了人流量,成了景区上市新产品、旅行社开展地接服务、本地餐饮迎接旅客的最佳时机。西樵镇推出 “樵湖十八曲,水上观光游船”,开设渔耕粤韵旅游专线和太平旧墟旅游专线,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
从艺术温床到旅游热点,多种形态的在地文化在大地艺术节加持下共生共进。以“艺术”之名,南海乡村正展示文化的巨大力量,在充分梳理在地资源后的点石成金,不仅保护、活化了乡村地域文脉,更为文旅产业赋能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勾勒出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
最初的湾区 如今的南海 以世界级IP成就未来
细研南海城市发展规划,无论是前期的桑园围水脉规划,还是如今的水上南海,“文化引领”的发展理念始终为先,贯彻首尾。立足厚重的文化底蕴,南海以桑园围规划打开世界级文旅高地新畅想,大地艺术节则是南海结合国际经验探索中国创新、重塑城市IP推动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可能。
这样的创新精神是南海一以贯之的特质,更是其放眼世界、融入时代的雄心与魄力。在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机遇之下,南海自觉扛起文化担当,加快推动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活力、城市活力、人的活力全面迸发。
宏大的目标蓝图中,大地艺术节被予以重望。作为以创新文旅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爆款”之作,南海希望能通过大地艺术节的举办助力其打造为大湾区新的文化高地,引领其成为湾区度假旅游的首选地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借助大规模的国际化艺术创作,南海将藏在名山、古村、海岛、基塘里的文化生态资源激活,带动全域文化振兴,进一步塑造城市文化IP,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南海通过大地艺术节品牌引流,利用其全域分布、产业链长、复游率高的特点,全域式的在地化艺术群使南海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吸引海内外顶尖艺术家在南海大地上驻留、创作,带动乡村艺术文创、酒店民宿、特色餐饮、房车露营、户外拓展、文旅沙盒等新业态集聚发展,共享流量扩大边际效益,筑巢引凤吸引高品质的文旅产业项目落地南海。
高起点、高站位的科学谋划与多方统筹绝非一日可成。按照规划,南海大地艺术节计划举办5届,每两年为一届,从小全域逐步扩展为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届时艺术节及其边际效益将实现大全域覆盖,形成具有南海特色的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集中展览期在2023年2月19日结束后进入常态化运营,部分艺术品会被长期保留,并在下一届艺术节进行更新和叠加,以提升乡村、景区的复游率。
“我们期望以艺术凝结精神力量,以文化引领城市飞跃,向世界展现南海风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在大地艺术节开幕式向世界发出邀请,诚挚希望大家多来南海走走看看,在艺术大地上遇见南海美好,在交流合作中共享时代机遇。
这一次,南海因循艺术的指引,但又跳脱于艺术之外,以多元的艺术表达向世界展示岭南千年古郡的独特魅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连接跨地域文化、强调互动和参与、提升旅游体验的系统方法,为现代活力新南海建设写下另一种开放式答卷,为佛山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贡献南海经验。
文化连接历史、现在与将来。正如大地艺术节植根古老文化以现代艺术描绘南海未来,厚重的文化正交融汇聚成一条生生不息的大动脉,融入南海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之中,为南海创造出广阔空间,远眺未来,拥抱世界。
一场国际文化盛宴
以艺术为坐标 巡礼南海
八大艺术区域介绍
1.西樵山:自然与古韵共生
西樵山以珠江文明灯塔和南海生态之芯著称,是“自然与古韵共生”的典范。策展突出景区与原住民共生的特点,致敬西樵山人文风骨,引导年轻人关注古迹背后的文化。
2.听音湖:城与镇的精神主场
与西樵山形成一古一今、山湖对望的听音湖,发挥着城市风尚客厅与活力南海之窗的作用。策展强调“故事性、符号化、互动感”,展现听音湖所代表的小镇生活领先的美好图景。
3.平沙岛:平沙艺术岛
宛若“西江之舟”的平沙岛,策展着眼于应对岛上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吸引青年社群,活化利用闲置空间,在保护渔耕原生态的同时,打造散布式美术馆集群,通过文化旅游发展激发艺术岛的价值。
4.太平墟:古墟新市街
太平墟位于西江岸边,始于明末,盛于近代,堪称南海桑园围的“围堤之门”。该策展利用古渡墟市的闲置空间进行建筑改造、招牌复兴等,结合品牌快闪等创生行动,开启太平墟的活化进程。
5.儒溪村:桑园围水脉之村
儒溪村将桑园围水脉的“市、涌、村、田”重要元素完美融合,是岭南水乡典范。策展以水为主线,用声音、想象、复述、观望、亲近、回忆,立体地展现一个“桑园围水脉之村”的故事。
6.松塘村:广府博物村
松塘村村落格局精妙,古迹与今人生活相得益彰,堪称广府文化活态实景的博物大观。策展体现维护村落本生文化的主体性,采取轻润的艺术融入,引导人们走入村落深处。
7.凰岗村:古村遗址公园
西江西岸茶山脚下的凰岗村,堪称一本尘封但依旧温暖的生态与人文原著。策展人希望艺术像书签一样,环绕、穿插、掩映在房屋之间,沿着光线与空气的通道,看见另一种生命的生长。
8.渔耕粤韵:农耕生态公园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是展示南海现代渔业和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的样本。策展主打生态,包括互动和教育性强的跨界作品、带有增强现实意味的景观作品,以及与非遗结合的青年艺术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