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江西:文旅借“数”而“融”

2022-11-24 18:26:10    新华每日电讯

当文化IP遇上数字科技,当数字藏品嵌入文旅之中,当数字营销成为“诗与远方”的“破圈”传播之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江西正展现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向。

虚实相生,“玩”懂内涵

当天工文化遇上数字科技,一次“寻找天工密码”的趣味之旅徐徐展开。在宋应星故里奉新县,全新打造的天工开物展览馆,通过一个人的事迹、一本书的传播、一个时代的盛衰、一座城市的蝶变,阐释《天工开物》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带给观众“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文旅数字化以文化为内核,以数字为形式,阐释并传承文化内涵和价值。

走进古今辉映的“开放式府衙公园”——高安市瑞州府衙公园,以宋元文化为支点,通过“5G+VR”沉浸式场景,展现“家国千年”“瑞州千年”“府衙千年”主题文化,带观众在实景与虚拟场景的转换中穿越千年、领略文化深意。

炫酷科技为旅游增色,但特色文化才是硬核竞争力。上高县乡村游结合数字科技,挖掘特色文化吸引力。上高县五谷村丛林酒博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丛林酿酒技艺通过数字化实景展现,吸引游客体验。桐山村则量身打造“红军在上高”云讲解小程序,游客可以跟着“数字讲解员”畅游了解桐山村红色历史。

科技让文旅跨越时空,也跨越体验的障碍。位于南昌青山湖区的方大特钢工业旅游景区,借助先进数字技术将钢铁文化融入景区,游客可操作工艺流程电光模型,模拟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互动项目,了解工艺流程,并通过3D动漫探寻钢铁冶炼的历史演变。

虚实相生,特色文化的科技表达,让旅行中的文化体验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指间品文化,藏品成风景

文博地图整体讲述全县文博资源全景,文博瀑布流智慧展示屏打造交互体验空间并陈列藏品资源与信息……通过建设馆藏资源数据管理及数字化平台、虚拟场馆等,德安县博物馆里珍贵的馆藏文物,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入观众视野。

数字科技赋能之下,文物保护性修复和沉浸式游客体验,让沉睡的文化宝藏重新焕发生机。

“出土于有着3300多年历史的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通过数字科技,正在跟我们讲述它们的传奇故事。”为让国宝文物“说话”,瑞昌市博物馆、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投入资金进行数字化项目建设,达到全貌展示、互动体验的效果。“中国青铜之源”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以新的表达,传递古老的青铜文化之光。

数字科技表达拉近藏品与观众距离,也为“博物馆游”“纪念馆游”增人气。

今年国庆,“英雄城”南昌最热门的红色景点,非八一起义纪念馆莫属。大型多媒体场景、3D全息投影柜和多通道环幕投影技术的运用,长达400多延米的历史时间长廊,再现八一南昌起义革命历史事件和“八一”背后的故事,让游客感受“红色江西”文化的强烈感染力与冲击力。

通过技术赋能,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馆将零散的秋收红色景点通过红色文化体验平台串联起来,打造秋收起义VR数字展馆,基于红色VR云平台资源,通过移动端系统、VR智能终端体验系统,开发VR线路地图、虚拟漫游、红色历史文化VR场景重现、秋收起义体验等应用,推动红色文化活动从“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

数字营销,“破圈”传播

在“双十一”电商节再度来袭之际,位于瓷都景德镇的陶溪川文创街区,一件件陶瓷创意产品通过陶溪川LIVE直播基地,销往各地。在互联网数字化浪潮下,当地建立“主播+电商+直播+集群”模式,让景德镇再现“器成天下走”的景象。

借力数字营销,从自然风景到人文风物,再到创意产品,有了“破圈”传播的新路径。

在禅宗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古村文化交相辉映的宜丰县,当地将线下美景、文旅产品搬上“云端”,助力文旅融合发展。“我们把宣传重点放在线上,结合景区特色文旅产品,制作短视频、开展慢直播‘线上吸粉’,让不少网民‘种草’。”宜丰县黄垦镇九天国家4A级景区负责人毕克诚说。

“今年公司加大数字营销力度,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短视频、直播营销中,曝光量达到1000多万次,并通过线上OTA快速将网络‘流量’变现成景区‘客量’。”南昌市新建区怪石岭景区营销经理袁伟康说,通过数据终端的流量智能分析,景区进一步了解游客喜好,优化文旅项目。

文旅数字化营销需求,催生了数字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位于南昌县的泰豪创意科技集团,通过VR、AR内容开发,助力江西打造地标文化旅游景区。“公司设计的‘滕王阁之滕派蝶画’VR产品,把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变幻于眼前,传播滕王阁的千年故事。”该集团项目负责人肖洁说。

在“风景独好”的江西,科技正进一步打破文旅产业界限,为“诗和远方”插上数字化翅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闫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海桂城正式启动“水上桂城”发展计划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