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幸福家乡的小康美

李德金    2022-11-11 11:24:20    人民日报海外版

游人在南京市新集镇朱云村的苏康生态园赏菊留影。

河水潺潺,沟渠条条,垂柳飘飘,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集镇朱云村陈庄组,依河而生的家乡在我记忆里一直是美好的,尤其近10年来,它变得像园林一样,描绘出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图景。

金秋时节,造访家乡,只见公路四通八达,居民楼鳞次栉比。家乡人一边忙着收割水稻,一边忙着为明年夏收夏种播下希望的种子。一年四季,家乡人都是这样辛勤地耕耘着。前来观光的游客看到一半是水面覆盖大地,一半是丰产良田构成的水天一色,非常羡慕这幽雅恬静的田园生活。

家乡距南京市只有几十分钟车程。村民致富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生态环境依然美丽。这里凭借水的优势,带来了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走进村子,浓浓的饭菜香迎面扑来。人们做饭完全实现了现代化,用上了电饭煲、液化气和太阳能,这些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变成了生活新常态。新时代,新家乡,新农民,正在享受新生活。上网看视频、发微信微博、手机叫快递……村民的生活像城里人一样快捷便利。

家乡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中生产生活环境美非常重要。我在家乡当农民的时候,“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农民的代名词。如今,田地里的人工劳作已被机械化代替。现在家乡人大多不种地了,生活水平却得到大幅提高。他们有的开着车长期在城里“打工”;有的在城市“安营扎寨”,成为城市居民。

前两年,家乡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各级从政策到财政都给予大力支持:修柏油公路、安装太阳能灯;公共汽车定点来到家门口;村庄周边、道路两旁都是绿化带、美化带;健身广场坐落其间,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前来锻炼休闲。

步入新时代,家乡人转变了观念,改变了传统的劳作、生活方式,形成水产、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业立体式发展格局。村民先后盖起了新颖别致的楼房,遇到有外地人观光旅游,他们就会把家乡和个人的变化绘声绘色地讲给游客。他们个个好像都是热情周到的义务讲解员。

经过与家乡人沟通交流,我发现他们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过去有不少人外出打工,外出求学,现在又有不少人在外地学会了一技之长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家乡新农村建设。他们要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带领广大村民多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他们相信,只要真抓实干,家乡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漂亮。

今年春节,我还想回家乡看看不断变化的小康之美。听家人说,我家门前的鱼塘已经成为一个靓丽的旅游观赏点,它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鼓励公众了解中轴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