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2010年中国科协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近600名老科学家信息资料的采集工作,获得了大量手稿、书信、音视频资料,其中许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与采集工程,我时刻被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格所感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在我内心已经不再是生硬的口号,而成为一种责任和自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禇小立回忆。
禇小立是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石油化学家陆婉珍的学生。2011年,他参与采集工程,承担起记录恩师学术成长资料的任务。他和团队查阅了大量我国石油分析学科和技术发展史史料。“了解清楚我所在学科的来龙去脉后,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认识更深刻了。”
徐敏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刘大钧采集工程团队成员,做采集工作时的一件小事让她难以忘怀:“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我们以为刘大钧先生无法前来接受我们访问,但他准时到了约定的办公室,鞋子都湿了,我却迟到了一会儿,这让我很惭愧,也被先生的认真、守信深深打动。”
据介绍,采集工作启动10多年,先后有3000多人参与其中。他们有的是年轻的研究生,有的是单位科研骨干,有的还是单位的负责人。不论身份如何、年纪多大,他们都表示,完成采集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习成长的机会,感激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未来工作中,要把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传递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2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