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走近科技前辈 感悟精神力量

沙 迪 喻思南    2022-03-01 14:57:16    人民日报

为保留珍贵的历史资料,2010年中国科协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近600名老科学家信息资料的采集工作,获得了大量手稿、书信、音视频资料,其中许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与采集工程,我时刻被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格所感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在我内心已经不再是生硬的口号,而成为一种责任和自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禇小立回忆。

禇小立是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石油化学家陆婉珍的学生。2011年,他参与采集工程,承担起记录恩师学术成长资料的任务。他和团队查阅了大量我国石油分析学科和技术发展史史料。“了解清楚我所在学科的来龙去脉后,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认识更深刻了。”

徐敏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刘大钧采集工程团队成员,做采集工作时的一件小事让她难以忘怀:“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我们以为刘大钧先生无法前来接受我们访问,但他准时到了约定的办公室,鞋子都湿了,我却迟到了一会儿,这让我很惭愧,也被先生的认真、守信深深打动。”

据介绍,采集工作启动10多年,先后有3000多人参与其中。他们有的是年轻的研究生,有的是单位科研骨干,有的还是单位的负责人。不论身份如何、年纪多大,他们都表示,完成采集工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习成长的机会,感激有这么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未来工作中,要把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传递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1年10月12日   第 06 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可亲可感可学 培育科学情怀
下一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