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绿色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筑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 咱们身边的建筑更“绿”更“聪明”了

2022-10-07 10:39:39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以来,江西省赣州市重点打造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钢结构绿色建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图为赣州市于都县的一家钢结构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焊接订单产品。
朱海鹏摄(人民视觉)

建筑墙体不用水泥,而是以轻型光伏墙体替代;室内照明和温度不需人工控制,楼宇自控系统便可实时调节……您是否注意到,我们身边的建筑正变得越来越“清洁”和“聪明”?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建筑业高质量大发展 强基础惠民生创新路》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业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持续发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筑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力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李如生说。为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中国加快打造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绿色”占比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21年的20多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84%,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2.5万个。目前,全国共有2134个绿色建材产品获得认证标识,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使建筑产业链拉长变宽。

推动建筑节能也是建筑领域降碳减排的重要手段。据了解,在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中,不仅建筑生产过程使用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属于高耗能材料,建筑交付使用后所涉及的供暖、设备用电等也会造成较高碳排放。推动建筑节能,不仅能降碳,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李如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到75%。到2021年底,城镇节能建筑已达277亿平方米。“从监测结果看,经过节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内温度能提升3到5摄氏度,夏季能够降低2到3摄氏度,提升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李如生说。

“中国建造”贴上绿色标签的同时,建筑技术也不断实现突破创新。上述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水电、水利、机械等建筑行业布局逐渐完备;建造流程逐渐向上游勘探设计和下游工程监理拓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一批重大建筑技术实现突破,具有世界顶尖水准的工程项目接踵落成,部分领域施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的高铁工程,象征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国建造”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彰显强大的综合国力。(廖睿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科创企业谋创新干劲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