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天文科学教育:培养更多青少年仰望星空

2022-09-16 09:52:55    科技日报

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我国14亿人只有不到3000名职业天文学家,相当于每46万人中才出1名天文学家。”在近日召开的第一届天文科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呼吁,“我们希望在未来10年内将中国职业天文学家人数提升到1万人,若按照当前每年增长300人的速度这一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为进一步推动天文科学教育,在本次研讨会上,由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天文学家群体共同推动天文科学教育联盟建设。“我们就是希望形成合力,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等各方资源,打通天文学家、科学教师、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渠道,以联盟作为连接器,让学生与科学教育真正连接起来。”南京大学教授李向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科学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天文学究竟在做什么,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天文学研究中,同时也能储备后续人才。”

天文学是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

“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火星上有植物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在云南做科普报告时,遇到纳西族小学生的连环追问。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武向平已经历了多次。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孩子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份好奇心,通过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告诉他们,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火种。”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科学家,而是要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武向平看来,科学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也不是“科学的教育”,而应该是注重思维方式的养成型教育,承担起知识拓展与知识融合的功能。

与会专家认为,天文学是进行科学教育最好的切入点。因为它从远古时代就激发着人类的好奇心,而且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中唯一未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学科,可以不受已有学科教育范式的束缚。

天文科学教育还有很多困难待解

近年来已有很多中小学校采购天文观测设施、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天文活动等,相关教育机构也推出各类观星活动与天文研学,在天文科学普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也有20多所大学成立天文专业,在培养天文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天文学科创新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天文科学教育还有很多困难亟待解决。

刘继峰认为,当前中小学天文科学教育普遍资料陈旧,缺乏紧跟前沿热点的新知识,且因望远镜等天文器材动辄投入数十万、上百万,设备设施标准化不足导致后期运行维护成本高昂,很多学校的天文课程最终难逃“不了了之”的结局。同时,作为现行科学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之一,科技场馆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较难获得科学素质教育。

为此,刘继峰指出:“需要进行全链条的设计与思考,持续性、体系性地面向全国中小学开展天文科学教育。”

标准化培训让天文教学不再“曲高和寡”

为解决教学资料匮乏陈旧的问题,未来,天文科学教育联盟将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编写教材。“标准化的教材让一线教师增强了信心,希望教材还可以配套开发实验材料,并在编写后尽快让学校试用,以反馈修改建议。”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小学部教师周友富表示,“我们非常愿意做实验学校。”

针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专业的天文教育背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张丽透露,天文科教联盟将建立规范化、职业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天文教师教学水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光学天文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也表示,天文科教联盟将制定标准化指南,帮助中小学选取合适的观测设备,并提供统一的维护方案,让天文望远镜在使用、维护、购买等方面更加便捷,让每个学生都有用上望远镜的机会。

目前,该联盟已经选取了多家学校作为试点进行探索。“我们希望到2024年天文课程可以辐射几百所学校,5—10年内服务全国25万中小学。”刘继峰说。

“希望通过天文科学教育,创造仰望星辰的自由环境,让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青少年不断‘冒’出来。”张丽说道。(记者 毕文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度学习增强型智能镜可指导健身
下一篇:新策略构筑大尺寸异质结 助力人造视觉感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