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术工人需要企业的‘工匠情怀’”“高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和工会一同创造良好环境”——9月2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上,精彩纷呈的观点切中肯綮。来自《工人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显示,着力培育高技能人才、吸引更多职工走技能报国之路,已成共识并在全社会凝聚起磅礴力量。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好苗离不开厚土,工匠的成长离不开好环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高凤林的这番话,与全国总工会首倡大国工匠论坛的深意不谋而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年来,工会组织坚持不懈探索更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实效性举措,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改革不断深化。
以真金白银的政策真心实意礼遇工匠,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制度、环境和人文基础。本次论坛上,大国工匠们以切身体会探讨从工人到工匠如何走出“偶然性”、成为“必然性”,并迫切期待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薪酬待遇不断提高,吸引更多青年进入技能成才的通道。
毫无疑问,切实提高工匠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仍然是社会关切的焦点,同时也是各界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
好风凭借力,本次论坛召开前后,一些地方研究制定了大国工匠激励保障若干措施,比如湖南省政府制定聘请大国工匠担任产业技能顾问办法并即将出台湖湘工匠人才激励政策,长沙市出台激励关怀工匠16条政策措施等。我们有理由期待,首届大国工匠论坛会成为走向“工匠的春天”的新契机和新起点。
实践证明,全面优化工人技能素质提升“供应链”,需要“供给侧”不断创新和发力。
好工匠是“带出来的”“育出来的”“钻出来的”“赛出来的”——出席论坛的工会领导干部的体会,精辟概括了工匠成才的机制和路径。在过往的实践中,各级工会组织也正是从“带、育、钻、赛”四个关键环节,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营造有效机制,推动技能工人想成才、能成才、人尽其才。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正在加快形成。
“采取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的举措,为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激励保障”“着力构建人人皆可成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格局,健全技能劳动者尽展其才的使用机制,完善科学有效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力度”……论坛传出的这些声音提醒我们,让更多工人晋级到工匠,还有诸多机制需要创新,还有不少资源有待优化配置。
推动技能工人进阶能工巧匠,就像将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9%,小数点后每一个数字的提升,都迫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产业工人共同努力,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各级工会组织也务必清醒地认识到,务实的创新才能为工匠铸造工程添砖加瓦。比如,上海市机电工会建立的李斌技师学院,“学校+工厂、学历+技能”的办学方针使之发展成为“培养工人成长的摇篮、工人技能晋级的平台、高技能工人培养的基地”。而类似的创新路径有待各地工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
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成就工匠人才要选好胚子、搭好台子、架好梯子,然后就是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企业通过系统的机制体制设计让技术工人的价值保值增值,来自企业界人士的这一主张告诉我们,市场主体既是技能人才的需求主体,更是培育工匠的责任主体。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吹响集合号:汇集各方力量,匠心筑梦,我们携手前行。(方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