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以数字技术赓续黄河文脉

2022-07-04 11:52:21    光明日报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和文化数字化发展。围绕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及开发利用,是完整表达黄河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形式。数字技术为搭建跨越时空的黄河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必要的工具支撑。运用文化物联网、广域信息采集等数字技术来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分类普查、保存保护、传播传承以及开发利用,有利于真正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打造数据中心,全时空汇聚黄河文化资源。让世界感知中国,讲好“黄河故事”,需要全域、全景式呈现黄河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这凸显出黄河文化谱系完整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建设黄河文化数据中心,展现黄河文明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献古籍、博物馆文物以及曲艺民俗等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促使有关黄河文明的自然地理生态与文化信息生态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连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黄河文化数据体系。

完整表达黄河文化需要构建黄河文化的时空生态,从横向上推进黄河流域各区域间的文化整合,实现沿黄九省黄河文化资源的持续汇聚和多元交融;从纵向上贯通中华文明各历史时期的黄河文化脉络。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互通互联、跨界融合、实时互动等特性,依托数据中心,分类采集黄河文化时空元素,形成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据资源,能够有效推动黄河文化资源长期、稳定地汇入数据终端。将文化符号、精神标识转化为新型“数据能源”,赋能黄河文化时空生态体系的塑造,奠定基于海量数据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完整表达黄河文化、系统呈现中华文脉精华的必然选择。

构建传播矩阵,多维度展现黄河文化底蕴。数字化时代,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对创新文化展示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运用数字技术,面向全球搭建元素可链接、知识可共享、文化可感知的传播矩阵,是繁荣黄河文化研究、促进多向度交互、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的必要途径。

构建新型传播矩阵首先包括知识表达媒介的创新,通过建设黄河文化知识服务平台,以领域知识树、文化地图网格和知识管理等技术打造知识终端,一方面可以推动展现黄河文明的公共文化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黄河文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奠定黄河文化知识整理、溯源和表达的基础。数字技术赋予黄河文化知识服务平台以分类展示、内容检索、虚拟体验、研学众创、关系表达等功能,助推实现黄河文化知识的可视化生产、数字化加工和多元化利用。

例如,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这个云展览采用“科技+文化IP”的模式,分设“一河万里”“一河千年”“一河安澜”三个单元,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九曲黄河的地理风貌、黄河文明的历史传承以及沿黄九省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进而增进对黄河文明、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数字技术为激活文化生命力搭建了桥梁,助力黄河文化传播新生态的生成,这种基于认同的文化共享模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搭建数字引擎,高效能驱动黄河文化价值转化。将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数据能源”,实现黄河文化的价值转化,是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在黄河文化全景呈现与多元化传播的基础上,释放“数据能源”,打造以数字化载体为有力工具、以内容创造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新业态,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效能的有力支撑。

凭借黄河文化资源数据中心,以文化物联网工程建设为先导,集成数字技术成果、生产数字文化内容、开发文化数据资产,构建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创意、数字演艺、文化旅游以及文创产品等关联产业生态,鲜活展示黄河流域自然与人文景观及建设发展成就,深度诠释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综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通过文化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拓展黄河文化消费场景,创新黄河文化体验新模式,以多元化的文创产品实现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再现和延伸。

总之,以数字化赋能黄河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和开发利用,开辟了文化创新“众包众创”的新路径,让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整理能够快速为文化创作者所吸收,能够多维度为大众所感知。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文化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使围绕黄河文化的创新性成果能够便捷地为世界人民所共享。自觉参与、自发创作、自主传播的黄河文化新生态,将会联通世界华人的血脉,为充分展现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芳(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北方持续高温局地突破40℃ 夏至后会更热吗?
下一篇:湖北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