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抓住用好5G规模化应用关键期

2022-07-04 11:13:32    人民日报

把握好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充分释放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以用促建、建用并举,是确保我国5G行稳致远、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截至4月末,累计建成5G基站逾160万个,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5G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再创新高,超过4.13亿户;我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保持世界领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我国广电网络初步形成“有线+5G”融合发展新格局……5G牌照发放3周年之际,5G建设的“中国速度”再次令世界瞩目。5G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推动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增长,更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抚今追昔,从2G跟随到3G突破再到4G同步,目前我国已在5G引领的目标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一引领,不仅体现在5G建网速度规模和发展5G用户的总量上,更深度融入千行百业的不同场景中。比如,5G网络深入矿井,实时信号在纵横的岩石间以低时延穿梭,让地面与井下有序联动;珠峰大本营至峰顶登山路线全线实现5G连续覆盖,让高原通信不间断;5G支持海陆间长距离通信,为海上油田平台间的大流量高速稳定传输打开新通道。面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采矿等多个行业,5G应用案例已累计超过2万个,覆盖40个国民经济大类。3年来,5G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拓展商用场景,大踏步迈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

分析新兴事物的发展潜能,尤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和眼光。3年来,我国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以建促用,积极稳妥推进5G网络建设,释放出澎湃的经济活力。2019年超400亿元,2020年超1700亿元,2021年达到1849亿元……发牌这3年,5G投资快速攀升、屡创新高。不仅如此,5G蓬勃发展加快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据测算,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3万亿元,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当下,5G建设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以建促用,用是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应该看到,当前我国5G应用整体还处在发展之中,仍面临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产业根基有待稳固、融通效果还需加强等诸多挑战。把握好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充分释放5G对数字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以用促建、建用并举,是确保我国5G行稳致远、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向上持续融通,以点带面才能繁荣应用生态。当前部分先导行业的5G应用已进入成长阶段,应分业施策压茬推进,持续拓展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要以现有成熟行业应用为基础和牵引,树立一批高水平先导应用标杆,通过沉淀通用能力、弥补技术短板,让成熟应用加速复制推广到千行百业。另一方面,向下不断扎根,通力合作才能强化产业基础。不同行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且需求差异大,应不断加强5G技术对行业需求的适配和支撑,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加固5G的产业根基,仍须聚焦通信芯片及器件等关键难题,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力,消除行业壁垒,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今日之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既构成了我国5G发展的优势,也对5G的网络能力、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抓住用好5G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奋力固本强基、开拓应用边界,我们必能让5G更好赋能实体经济,在强国路上书写新篇章。(韩  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北方持续高温局地突破40℃ 夏至后会更热吗?
下一篇:湖北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