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专家聚焦数字化赋能文物保护:“科技+匠心”促其焕发新生

2022-06-13 10:54:58    中新网

中新网兰州6月10日电 (记者 丁思 李亚龙)如何实现文物“活化”?在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看来,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已逐步成为全行业的共识。他说,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科技,激发全社会参与文物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活力,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10日,第二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甘肃兰州召开,围绕“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的项目单位,以及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科研人员,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旨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激发文物科技创新活力。

罗静说,“十四五”期间,我国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需求,遵循文物科技发展规律,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急需技术攻关和应用。同时,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文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罗静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无限、希望无限的新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文物科技工作者,要紧扣时代脉搏,响应时代感召,攻关关键技术,回答重大问题;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文物科技工作者还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科研成果要走出象牙塔。”

当日,本届论坛由13个项目的负责人或骨干代表作学术报告,对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科研进展进行展示汇报。聚焦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馆藏脆弱青铜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议题。

该论坛披露,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科技创新赋能文物保护擘画了美好蓝图。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与科技部会商文物科技创新工作,共同研究落实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文物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表示,长期以来,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取得了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代表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丰硕成果,文物保护的科技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柯兵说,要持续加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不松懈,着力攻克文物病害机理,加强科技支撑文物防灾减灾能力。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突破一批关键材料、工艺、装备和集成技术,加强基础数据积累,推动技术体系化、标准化进程。加快新技术、融媒体与文物资源间的技术转化与展示优化,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文物保护走深走实。

本届论坛由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甘肃省文物局主办,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承办。(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解决好电子产品回收隐私安全
下一篇:福建首条东南亚跨境电商海运专线开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