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视网膜上这类细胞在近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022-06-10 15:45:18    科技日报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最近在近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揭示了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在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6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近视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视觉疾患,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已累及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近视机制的研究是建立有效的近视防控策略的基础,是社会的重大需求。在众多的近视机制研究中,杨雄里院士团队独辟蹊径,专注于ipRGC的作用。这类细胞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特殊的一类,它们作为输出神经元,将光感受器信号向视中枢传递。不仅如此,它们又因表达一种特有的视色素即视黑质而本身对光敏感,因此被称为“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这类细胞发现于21世纪初,曾被《科学》杂志评为2002年的“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科研人员基于形觉剥夺的小鼠近视模型,应用多学科技术对ipRGC在小鼠的屈光发育及近视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实验表明,以免疫毒素选择性损毁小鼠ipRGC,或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将其特异激活,可使发育中的小鼠分别出现显著的近视性或远视性屈光偏移。进一步的实验显示,ipRGC所含的视黑质信号及常规光感受器信号分别通过调制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影响眼球的发育。

值得注意的是,形觉剥夺小鼠眼部ipRGC的视黑质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介导的光反应幅度均出现上调,而将视黑质敲除,或将小鼠饲养于480nm(纳米)波长光(视黑质的最大激发波长)阙如的环境中造成视黑质激活程度的下调后,形觉剥夺诱导近视的效应显著减小。这项工作首次清楚地阐明了ipRGC在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也为未来近视干预策略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记者王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机械手指上“长出”活体人类皮肤
下一篇: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图像获增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