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回头,位于三亚正南端,是经亿万年浪击沙叠形成的“半山半岛”。在这里,一段黎族青年追逐鹿女的爱情神话传了千百年。当科考母船载着“奋斗者”号等装备,由此进入南海、印度洋、太平洋,中国征服深远海的故事,也被一一记录和传颂。
从理论到核心技术,从模型到科考利器,从浅海到万米深渊,年轻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背负着海洋强国的使命,不断摸索突围,昔日小渔村崛起一座深海科技高地。
科技自立自强 锻造大国利器
2011年筹建、2016年正式成立的中科院深海所,承担着国家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重任,自建所始就坚持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我们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先后完成了两艘科考船的改造和作业设备国产化的任务。”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长阳宁说。
2014年,中科院深海所在国内率先向大于6500米的海斗深渊进军,成功研制“天涯号”等系列无人深渊科考装备。那一年,我国第一次拥有进入和探测万米深海的能力。
2017年,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完成海试。总设计师胡震评价说,低运维成本的它,基本可以覆盖全世界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
2020年、2021年,中科院深海所牵头组织科研单位前往“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分别完成了“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海试和科考应用任务。21次万米下潜,见证了我国科考人对深海极限的挑战。
培养战斗精神 锤炼实干队伍
当电视上科研人员在湛蓝的大洋上升起五星红旗,当“奋斗者”号模型亮相国家科技馆,当科考船返港后迎接人群簇拥而上……这背后,是少有人知的深海科考人的艰辛付出。
“深海科考是技术风险极大、工作强度极高的工作,常常要在晕船、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完成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阳宁说:“我们坚守的格言是‘宁冒风险,不当逃兵’,在每一个科考现场,大家都能凝聚在一起。”正是这种战斗精神,开启了我国深渊科考万米时代。
越挫越勇,屡战屡胜,得益于中科院深海所在人才培养上率先打破“四唯”:以业绩、实际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主评价工程技术人才;以业绩和论文水平为主评价科研人才;以最复杂的海况和最艰苦的实地作业锻炼科考人员,造就了一批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骨干人才队伍。
实现追赶跨越 持续探索革新
科考船发动机一旦轰鸣,神秘的深海不再是“梦想和远方”。
从三亚市区延伸向海的鹿回头半岛上,中科院深海所不但逐渐成为国家深海重大装备的集结地,也成为国际高水平深海科考人才的聚集地,实现了深海科考领域“从进入到探测到开发”“从跟跑到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
享誉国际的中国“深潜院士”汪品先认为,近半个世纪来,地球科学一项最大的进展,是深海世界的发现。
“所有的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对深海的向往。”阳宁说,中科院深海所已经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创新和变革,“我们正在打破系统、部门和学科界线,与国内100多家单位合作,构建‘小核心、大网络’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科研体制的建立积极探索,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做出更多贡献。”(赵颖全、陈凯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