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培育创新土壤 滋养创新精神

2022-03-31 11:14:51    人民日报

“我们之所以有特别多创意的火花,离不开学校对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前不久,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金子祺在首届吉林省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教具设计特等奖。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具、实验、课件、微课设计,教学创新大赛中比的就是创造力。赛场上,东北师范大学的参赛选手斩获了多个奖项。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紧扣教育发展脉搏,不断探索“创造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学科建设、教师能力、教学实践3个方面入手,营造有益于创新的环境,努力打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高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让学科专业更适应社会需求,教学环境更具创新精神。

年近花甲的陈彬教授一直承担“化学学科理解”课程的讲授。“如果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不透,很难有太多创新。”陈彬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课程,深入浅出地讲授具有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为了建设富有创新性的学科和专业,东北师范大学19个学院(部)开设了学科理解课,由资深教授讲授。同时,开设文史哲文科大类和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环境理科大类交叉课程,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

数理基地班是东北师范大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代表,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本科毕业生中,75%的学生被保送至国内知名院所攻读研究生。

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样关乎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学校指导教师们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展创造性示范课堂建设,让教育者提供更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问题开展研究,也围绕问题进行教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高夯开设的“人文数学”课,融入自己几十年的科研成果,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寻根问底、创新思考的科学精神。

为了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东北师范大学启动“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由教学名师等组成的专家团反复打磨课件,在学校进行课堂展示,让更多的教师学习经验。如今,457门示范课堂带动学校形成更具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环境,还需要学生的深度融入。东北师范大学抓住大一和大四两个关键时期,通过具有实践性的研讨课和实习实践教育,磨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级本科生冯荣佳说,从大一新生研讨课起,自己就不断被新鲜的课堂吸引。用编排话剧的方式学习文学作品,通过辩论赛领会经典理论……如今,学校已开设48门这样的实践性新生研讨课,开启学生的创新视野。

在云南昆明市第八中学实习时,角色的转变又让冯荣佳对创新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未来,我想成为一名能出新出彩的老师。”冯荣佳努力在教学实践的备课、教学设计等环节中,融入创造性思维,让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

“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会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健全大学创新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说。(祝大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工信部:重拳推进‘打猫’‘断卡’ 全力整治电信网络诈骗
下一篇:“斜杠青年”多巴胺,这次把手伸进了梦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