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谈剑锋: 汽车安全体系建设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2022-02-25 15:40:46    经济参考报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已融合智能计算、传感感知、信息融合等技术,成为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终端。对此,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黄金期,制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是安全及隐私保护,需要提前布局、控制风险。

智能网联发展提速

近几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迎来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渗透率和数量不断增长。据国家发改委估算,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82%,2030年将达到95%,智能汽车保有量将达3800万辆,同时智能化程度逐步提升。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处于协同式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阶段,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搭载率提高到20%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搭载率超过30%,预计到2025年智慧出行将成为可能。

谈剑锋认为,总体来看,我国汽车产业传统的供应链相对完备,产品综合水平也大幅提升。“新四化”相关的产业链中,车载基础计算平台目前已有突破,车规级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智能驾驶提供场景的开放区域、道路测试等方面尤为领先,根据发改委1月公布的数据,目前已发放道路测试牌照800多张,全国开放测试区域超过5000平方公里、测试总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且有3500多公里的道路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

与此同时,谈剑锋也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目前仍有一定的局限。究其原因,谈剑锋认为,这与我国汽车产业起步晚有关。核心的电子技术及零部件对国外供应商依赖较大。例如作为车载环境感知的基础组件传感器也存在不少短板,其种类、性能还有待提升,总体来看,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和安全测试评价体系也偏弱。

安全制约产业发展

谈及制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影响因素,谈剑锋指出,除了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外,另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安全及隐私保护。

眼下,汽车不再仅仅是移动或运输工具,已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安全的内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安全不再局限于驾乘人员和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人身安全,还需要关注车辆联网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更延伸至人们的隐私安全、交通系统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

在谈剑锋看来,汽车安全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四点:

一是车辆集成度、复杂性增加带来的整体安全风险,如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安装多达150个ECU(电子控制单元)并运行约1亿行软件代码,预计到2030年可达3亿行代码,若存在安全缺陷漏洞或被黑客利用攻击,将可能给驾乘人员、周边人员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二是联网带来的网络安全风险,车辆作为移动终端有着数据极多的感知节点,并需要与外部进行通讯,但由于当前还处于早期应用,车载计算平台的算力有限、防护能力不强,通信安全存在风险;

三是数据保护存在难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行驶轨迹,采集的车周环境数据等,都对更高层面的公共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是隐私保护不足,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产生车内司乘人员的大量个人信息和隐私,还可能采集车外人员信息,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令人担忧。

提前布局控制风险

综合来看,要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理性思考、提前布局、控制风险,才能真正让技术惠之于民。

为促进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应格外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新型安全问题。谈剑锋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需要从产业及技术发展来重构汽车安全体系,尽早形成一套贯穿车、路、云、网等整体信息和数据的总体安全体系,需要布局并逐点突破关键基础技术研究,如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车载网络安全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网络安全领域尤其需要纳入统一身份管理,搭建多层纵深防御、软硬件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还要加强相应的安全标准及检测评价体系建设,确保车辆网络安全可靠、数据安全有效、隐私保护得力,从根本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在隐私和数据保护领域。据统计,全球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有序、规范、合理地使用数据成为关注焦点。总体来看,汽车安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与国际保持同步。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而相关部门所推出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也做了相应的补充规定,但还有不少细分领域有待完善,如车载数据的分类分级、安全防护等级等还需要逐步明确。

此外,就是要加强消费者安全知识普及。需要加大开放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应用示范试点,及时披露相关测试成果,让更多人了解技术进展,同时也要积极面对智能汽车安全责任认定等法律问题,积极探索伦理规范、监管手段研究,树立恰当的网络安全、数据管理、隐私保护等最佳实践,促进 “人、车、路、网”的新型协同关系培育,推动消费观点改变,毕竟消费者的支持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记者 张斯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换电模式“开跑”商用车市场
下一篇:智能网联汽车求解安全焦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