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加速林业生态提质增效,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肖 颖    2022-12-30 16:21:58   

近年来,南昌市造林绿化工作紧紧围绕全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这个中心,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载体,按照“山上山下同步、提质扩量兼顾、建设保护并举、生态经济共赢”的目标,立足南昌实际,强力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全市“绿量”“绿质”“绿效”得到大幅提升,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生态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绿色增量”不断扩大。2018年以来,南昌市立足实际,按照造精品、创特色、出亮点的理念,做到:一方面,抓山上造林,实施完成针、阔叶树造林1.6万亩,全力推进“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建设,在全市主要通道两侧、重要景区栽植和补植各类彩叶、珍贵树1.29万亩,提高了森林总量,构筑了生态屏障;一方面,抓山下绿化,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开展国家森林乡村和省级森林乡村创建活动,提升了乡村生态系统质量。2018年以来,全市“绿色增量”不断扩大,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达7.12万亩,南昌的城乡绿化水平、绿化总量、绿化品味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二、“绿色质量”不断提升。强化对退化林、残次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病虫害除治迹地的改造和修复力度,有效提升森林质量。一方面,积极推进退化林修复。在退化林地大力栽植或补植阔叶和彩叶树种,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促进森林恒续覆盖,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四年来共实施完成退化林修复6.37万亩。一方面,加大森林封育力度。将自然条件、天然更新条件较好,经常受到破坏难以恢复的疏林、灌丛或生长有散生树木的低产低效林等山地封禁起来,借助森林自然更新或人工促进更新手段,逐步提高森林郁闭度。四年来共实施完成封山育林4.47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林地产出进一步得到提高,森林综合效能不断增强,全市森林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森林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绿色惠民”不断推进。南昌市立足省会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府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大户等社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一方面,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2018年以来已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4.55万亩,全市油茶总面积达到36.02万亩;森林蔬菜(雷竹、毛竹笋竹两用林)总面积突破0.3万亩。完成森林药材面积0.3万亩,新增或改建花卉苗木基地1.3万亩;全市林下养殖鸡鸭鹅达到了106万羽。一方面,推进森林旅游发展。森林景观利用面积持续扩大,高标准打造了一批森林观光点、湿地体验点。全市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达到了5.13万亩,梅岭景区茶园山生态实验林场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新建溪霞怪石岭景区等9个基地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全市森林、湿地旅游年接待人数达1800万人次。

四、“绿色文化”不断发展。以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为载体,全力推进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物质文化建设工程。重点打造完成28个乡村风景林示范点建设,着力培育森林与人互惠互利的森林文化和谐理念;实施完成具有较为完备森林生态文化功能的乡村森林公园18个;南昌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纳入南昌市古树名木名录的古树,组织专业单位修建围栏和统一规范挂牌,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精神文化建设。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积极开展“最美市树·南昌樟树王”评选活动;结合南昌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情况工作,全面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和创建湿地城市、森林城市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各县区枇杷节、杨梅节、香梨节、蓝莓节蓬勃开展。特别是省市领导率先垂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造林绿化的热情,市民的义务植树尽责率已达89%以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力做好元旦期间“接诉即办”工作 保障辖区环境秩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