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高位谋划,“新赛道”上敢闯敢创

——苏州城市学院交出高质量发展高分答卷

2022-09-26 14:51:34   

转设一年多来,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发展需求,苏州城市学院主动呼应,稳扎稳打、层层递进,有序有效地推动转设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等方面进行改革深化,作出了时代应答、教育应答、主动应答。

“变轨超车”,下好转型提升“先手棋”

苏州城市学院的前身——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创办于1998年,是全国最早一批设立的民办二级学院。2020年12月18日,教育部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是顺势而为、众望所归。这一“关键好棋”有其时代背景,也是苏州市着眼于城市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

作为江苏省首家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公办本科层次高校,在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转设转型提升进程中,就如何做好从民办高校到公办高校的体制之转?如何跳出独立学院办学的路径依赖,主动面向产业需求办学,全面提升内涵质量,培养大批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转设之初,苏州城市学院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率先提出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理念,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明确“转设转型提升”三大重点任务,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创新活校、特色名校”发展战略,擘画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蓝图。

去年7月,苏州城市学院党委组建,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健全基层组织体系,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落地,挖掘江南特别是苏州廉洁文化资源, 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党的建设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此外,苏州城市学院进一步完善公办高校治理体系架构,深化实施重点领域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党政部门和教辅单位,构建务实高效的中枢运转体系;探索二级学院建设,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的领导体制;全面启动人才工作,注重引育结合;加快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形成干部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施教、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格局。

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城市,苏州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于苏州城市学院而言,培养立足苏州、融入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是一致的追求。

苏州城市学院抢先布局,立足“城市”“应用”,以优势学科为基,面向重点和新型产业,突出新工科与新文科建设,着力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产业建立一批学科群,实现学科群与地方产业链集群完美对接。

“协同育人”,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据统计,在今年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该校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报考同学过线率达60%左右,“双一流高校”录取率达30%以上。

苏州城市学院在转设后,加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成果一揽子建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培育点,英语专业入选省国际化品牌专业。而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就是该校转设后成立的首个理工科学院,现拥有本科专业9个,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3个,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苏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近日,苏州城市学院文正书院基地班学生开始选拔。文正书院的设立,是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基于“导师制”的个性化小班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全新探索。基地班立足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依托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开展的人才培养试点,通过强通识、强实践、强特色来培养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

转设后,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旗帜鲜明,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任务等很快启动调整,全体系、全领域、全环节的应用型人才方案制定实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企业定制班等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更多优秀案例。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是苏州城市学院在多重激励指导下寻求最优结果的‘总钥匙’”。苏州城市学院校长赵志宏表示,学校定位“应用型”,明确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切实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及时推进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结构性变革,完善服务学生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得益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内涵建设的新思路、新布局、新举措,人才培养成效也在学生学科和创新创业类竞赛成绩上得到进一步彰显。学校首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江苏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另获“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竞赛银奖1项、铜奖2项以及“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1项。档案专业师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团中央百篇“2021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等学科科研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项52人次、省级奖项158人次。

以服务谋发展,将自我发展“小逻辑”融入服务社会“大逻辑”

为了讲好暑期社会实践“大思政课”,用心上好社会实践“必修课”,苏州城市学院今年组建成立省、校、院各级共65支实践团队前往祖国12省40余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校累计8000余人参与实践。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使命在肩。苏州城市学院始终重视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为党育人,充分发挥青年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除了讲好暑期社会实践“大思政课”,还要讲好毕业离校“大思政课”,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2022年,该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共有17名同学进入志愿者预录取名单中。

今年上半年,面对疫情复杂形势,学校党员师生投入抗疫志愿服务工作,先后派出30批志愿者、141位教师、780人次,协助22个社区的38个采样点做好核酸检测信息采集、人员引导、秩序维护等工作,累计服务时长逾8000小时,为抗疫工作贡献了苏城院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早已从象牙塔转变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种力量释放的过程,是与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联系在一起的。苏州城市学院校名中的“苏州”是所处的地域,“城市”“应用”是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的聚焦点,“苏州”“城市”和“应用”是苏州城市学院发展的关键词和增长点。 

“作为苏州市属第一所公办本科院校,服务好苏州地方改革发展是城市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赵志宏说,“服务国家从服务区域开始,在融入苏州之后更要做好服务苏州,从人才的培养到科技的创新,我们还要做更多更好的探索。”

一年半时间,该校积极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学校中心工作赋能增量。主动融入苏州发展全局,与吴中区人民政府、苏州地方志办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用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教融合发展,与苏州康养集团、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等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助推苏州(太湖)软件产业园、吴中机器人产业园、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产教融合基地……

学校还立足地方型高校本位,成立苏州发展研究院,成立文正智库并成功入列苏州市第二批新型智库。聘请相关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为特聘研究员,研究苏州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基因,聚焦苏州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利用,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城市更新、文旅服务和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建议。积极响应市政府新兴产业发展导向,成立苏州城市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聘请国际知名科学家为讲席教授,探索应用型高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有效路径。(苏州城市学院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同平城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再发力 “检察蓝”守护“天空蓝”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