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北的越城岭山脉镶嵌着一块宝玉,神奇而又美丽。她,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成立的民族乡——广西全州县东山瑶族乡。近年来,东山瑶族乡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芬芳的文明之花在瑶乡绽放。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东山探访瑶乡文明的奥秘。
“瑶家婚姻不一样,都要照顾爹和娘;结婚两头都顶户,老人不把心来担。” 9月11日,在东山瑶族乡上塘村,我们巧遇一场特殊的婚礼。有瑶乡“山歌仙女”之称的上塘村妇联主席奉建英,正在婚礼上即兴唱山歌祝福这对新人。
说这场婚礼特殊,是因为这是东山瑶族同胞所特有的“两头扯。”新郎名叫奉永茂,是上塘村委上塘屯人,新娘名叫唐周芳,是黄腊洞村委燕窝村人。浩浩荡荡身穿瑶族盛装的送亲队伍没有见彩电、冰箱、摩托车等任何嫁妆,只有用木桶和竹篓挑着的瑶山米酒、瑶山土猪肉等瑶家特色食品。
送亲队伍也不是把新娘往新郎家送,而是把新郎往新娘家送。“这是怎么回事?”见我们不解,东山瑶族乡乡长盘丽蓉便津津乐道地向我们介绍起在东山瑶族中特有的一种婚俗——“两头扯”。
据资料记载,东山“两头扯”的婚俗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就是在规定通婚的范围内,男女恋爱,直到获得结婚许可,举办婚礼,都有既定的习俗规制,男方不言娶,女方不言嫁,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双方家庭各办一场婚礼,双方都置办家具,婚后夫妻可在男方家或女方家轮流居住。夫妻同时担负双方家庭的责任,共同参与双方家庭的生产劳动,同时享有对方的土地资源、生产工具、家族财产等。子女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由夫妻商定,承顶一头的门户家业。
“两头扯这种婚姻模式在我们东山瑶族乡普遍存在,它较好地解决了重男轻女和铺张浪费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两头扯的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如今清水、上塘、黄腊洞等村委两头婚的比例仍能达到80%以上。我家里和我身边很多人也都是两头扯的。”盘丽蓉自豪地说。
扬长避短,古为今用。东山瑶族乡结合自身特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挖掘瑶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能量,把瑶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乡村文明建设工作中,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他们对各种瑶族手工技艺及文化传说进行收集整理,进一步研究和传承发展瑶族文化,将瑶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三月三山歌节)、瑶族刺绣、织锦、瑶歌瑶舞、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等瑶族非遗项目和传统元素融入到地方文化设施建设之中;建设好东山瑶族馆,把收集整理而来的一些民俗生产生活器具和瑶族手工艺进行归类,展示瑶族先民的勤劳与智慧;依托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瑶族盘王节、三月三山歌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腊味节、民俗文化歌舞展演、山歌会、长鼓舞等一系列传统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共度欢乐时光,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
今年62岁的东山乡斜水村村民唐荣新家里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他当博士的儿子唐斌带着博士爱人小熊回家过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斜水村现有人口1183人,瑶汉杂居,各占一半。
唐荣新是瑶族,他的爱人蒋珍英是汉族,也是本村人。他们是斜水村瑶汉通婚最早的之一。唐荣新和蒋珍英结婚后相敬如宾,勤劳致富,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唐斌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博连读,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儿媳妇跟儿子是大学同学,也是博士,女儿唐欢欢现在读高中,学习成绩也像哥哥一样非常优异。全家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唐荣新和蒋珍英是瑶汉两族通婚过上幸福生活的典范。斜水村也是东山瑶族乡瑶汉两族群众和睦相处的一个缩影。
东山瑶族乡党委书记吕生广向我们介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进文化长廊、进街道、进村庄、进校园等活动,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真正使瑶汉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赴山海。”
——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民族团结践行者。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活动,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全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
——精心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在乡政府驻地公路两旁,在每个村的文化墙上,精心设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充分展现了瑶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风采。
——利用赶集日,整合资源,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解惑答疑等方式,在街道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乡民族初中、各中心小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在广大中小学生心里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年6月,东山瑶族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近年来,先后有3人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先后有2个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我们两个屯都叫土溪屯,一个属于湖南,一个属于广西,我们血脉相融、山水相连。我们两个屯的相处之道就是四个字:和平、和气。”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大庆坪乡湘桂村今年70岁的老支书蒋新生,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起土溪屯的故事。
土溪屯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195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以村中塘坪河为界,将村子一分二,三分之二的村民入了广西籍,另一部分村民入了湖南籍,但是地名都叫“土溪”。发展至今,广西土溪屯有190多人,湖南土溪屯有90多人。
来到村口,蒋新生指着眼前的田洞说:“你们看,这块田是广西的,旁边那块田就是湖南的了,房屋、田地、山林基本上都是混在一起的,等到农忙的时候啊,你们会看到广西人、湖南人在一起种水稻、玉米、红薯……”
“一家人在客厅吃饭,一半坐在广西,一半坐在湖南,想想都觉得有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村民的房屋、田地虽交织在一起,但均已分割完成,唯有山林仍存在争议,两方村民之间时有摩擦。
为了避免纠纷,两方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维护团结和睦。比如封山育林期间不得拔毛竹笋,如果有任何一方的人违反,要罚款。甚至连谁家的牛羊吃了别人家的农作物应该怎么处理等都有约定,总共有10多条。这些“村规民约”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补充完善,双方村民都严格遵守。
数十年来,湘桂两个土溪村人合舟共济,亲如一家 ,共谋发展。
“我们两个村子和谐共处,互帮互助,红白喜事一起办,道路一起修,水电一起通,从来不分彼此。遇到矛盾和纠纷时,我们双方村干部坐下来协商解决,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这里别说是刑事案件了,就是普通的治安案件都是零发案。我们两个屯都分别被零陵区和全州县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东山乡竹乌村副主任、广西土溪屯村民蒋军青无不自豪地说。
土溪屯是湘桂接壤地区化干戈为玉帛、共谱文明曲结出的硕果之一。
东山瑶族乡与湖南省零陵区大庆坪乡、何家洞镇,湖南省永州市道州县仙子脚镇、桥头镇接壤,省际边界线长达155多公里,共有9个行政村与湖南山水相连。多年来,东山瑶族乡、大庆坪乡、何家洞镇、仙子脚镇、桥头镇党委、政府,以一年一次的“湘桂五乡镇联席会”为抓手,将维护稳定和实现小康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携起手来常抓不懈,共同促进接壤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湘桂五乡镇广大干部群众在化解纠纷上互谅互让,在经济发展上互通有无,在护林防火和防疫抗疫上共同作战,在文教卫生上互帮互助,真正从各方面极大地融洽了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稳定与发展。今年以来,五乡镇干部相互走访4余次,协商解决8起矛盾纠纷,有效遏制了省际边界地区治安“三不管”现象,省际边界地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蒋胜元 盘福妹 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