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兴安县漠川乡福岭村的水口山自然村因为过于偏远,基本没有过产业。在桂林打拼十余年后,张紫贵回到水口山村,背靠森林小规模养猪、种果、经营中药材,致力于带领村民共同打下一片产业天地。
张紫贵还记得,村里人曾经就守着一点薄田,过着刚过温饱线的日子。2000年,漠川乡政府曾在全乡推广过猕猴桃种植,但交通不便是个大问题,眼看果子成熟,大家只能用肩挑,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有车坐的村子。2010年,村里通了水泥路,但也没有人再提及产业的事情。“2015年,我开始帮朋友卖藏香猪,发现现在生态农业的市场很好,我就有了跨入种养行业的想法。”2020年,张紫贵带着养殖藏香猪的想法回到了村里,因为场地有限,他提出流转村民土地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最终他“拼凑”出了一块山头,并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养殖场。和大型养殖场不同,张紫贵的养殖场依山而建,并且根据山坡地势被分割成了好几块。在养殖方式上,张紫贵以放养为主,还收购村民自种的玉米、中草药、萝卜等进行补充喂养。“再过一个月,我这里大小猪加起来可以达到400头,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70万元。”
除了养猪以外,张紫贵还在附近山地上种植了7亩红心猕猴桃和7亩中药材。在他的带动下,福岭村集体种植了20亩中药材。“我的产业不大,投入也可大可小,村民完全能负担。”张紫贵认为,正是因为他的产业规模小,所以无形中缩小了偏远山区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而且他的精品路线,让产品拥有鲜明特色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减少其他投入。
实打实的效益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产业模式,让水口山村的其他村民也向张紫贵靠拢学习。张紫贵表示,“山区模式”仍要经过长期发展,最终要形成一个完整思路。“一盘散沙的话,称不上产业,也会很快‘熄火’。”福岭村村支书梁德林认为,就算是家庭式发展最终也应该达到某种市场效果,让产业始终定位为产业。
“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利用市场资源打造土特产点,专门销售村里的农产品,让种、养、卖循环发展。”张紫贵说,他坚信只要大家立足实际,齐心协力,偏远山区也能发展产业链。(朱柳蓉 刘健 杨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