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赣州市召开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教育专场发布会。据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赣州教育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以来,通过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支持以及地方党政重视,政策红利加快释放,赣州教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突破进展,教育质量实现飞跃,教育保障条件更加坚实。
十年来,国家部委和省级层面领导情系赣南、倾情相与,高度关心和关切赣州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意见》《教育部对口支援上犹县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项目资金获得特殊倾斜,国家层面累计支持赣州市教育项目资金94.9亿余元,为赣州市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等各项政策高效落地。国家、省高位推动赣州市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协调推动研究解决试验区建设重大问题,并支持赣州市启动了一批教育改革试点。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搭建了教育部与赣南苏区的连心桥,有力促进促进援县促市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十年来,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从国家部委到地方党政的各级政策支持合力逐步形成,从办学条件到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教育基础保障更加坚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教育的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赣州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27%。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8%,比10年前提高58.64个百分点。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达标学校占比95%,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2021年1月,在全省2021年度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赣州市职业教育作典型发言。高校规模仅次于省会城市,市属、驻市大中专院校达12所,在校生达18.33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类教育发展取得实效。加快普及学前教育。2012年,全市仅有公办幼儿园21所,占比不足10%。10年来,赣州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新建、住宅小区配建、闲置校舍改建等多种方式扩充城乡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新(改、扩)建城区公办幼儿园295所,增加学位10.15万个,建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284所,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建成村级公办园1231所,共有学位5.06万个,赣州市率全省之先完成了乡镇公办中心园和村级公办园建设任务,攻克了住宅小区配套园治理和无证园治理难题,创新解决了幼儿教师配备和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等系列难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2018年全市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目前,全市义务教育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比由2016年的21.59%下降到0.68%,全市化解大班额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打造省级中职达标校37所,实现每个县(市、区)均有一所起示范引领作用的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以来,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全面改薄”“能力提升”和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各类资金近148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13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230.6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3827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2018年赣州市启动实施了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扩)建学校196所,新增学位27.1万余个。
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2年以来,赣州市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贫困学生受助力度不断增强。建立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在落实上级资金基础上,由市、县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提标,确保了应助尽助。10年来,全市累计资助学生482.27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41.24亿元。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兴国中专打造了“兴国表嫂”“兴国工匠”“兴国能人”三大品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0年来,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加3.85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为解决赣州市幼儿教师编制不足的难题,通过全市统筹调剂、备案制解决,确保每所公办园有一定数量的编制,逐步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全市共核定同工同酬的备案制幼儿教师15124个,编制3023个, 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据介绍,下一步,赣州市教育系统将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把赣州建设成为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及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强北上对接汇报,争取国家、省新一轮支持政策,并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融合创新,确保教育发展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在短板和弱项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与教育人口大市、区域性教育中心、部省共建试验区相匹配,教育事业发展在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真正与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历史定位相呼应。(赣州市教育局 陈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