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全国政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外委员视察团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这天,记者留意到,入住酒店房间的赠饮茶不是常规的袋泡茶,而是写着“六垌贡茶”的当地特产。
打开包装,茶叶呈条形,色泽乌黑匀称,从外形看应该是红茶。烧水冲泡后,可见茶汤呈金黄色,十分透亮,闻起来有淡淡的蜜香;入喉滋味醇厚、回甘生津。“是款好茶。”
而在接下来的视察活动中,记者很快与六垌茶“重逢”。
当天下午,视察团来到红军突破湘江旧址,在湘江战役界首渡口西岸的古街上,就发现了六垌茶的踪影。在当地工作人员的介绍中,记者慢慢了解到,这是一款有着千百年历史的茶,而且在当地,曾经发生过红军与百姓以茶为媒、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六垌,是泛指六垌河周边的区域。在华南最高峰——猫儿山脚下的兴安县境内,有三片以江河命名的区域,分别是六垌、川江和溶江,这三江的山上常年处于云雾之中,茶叶非常的润嫩。六垌茶,便因其产地而得名。
历史上,与兴安县相关的茶叶,从宋代起就有文献记载了,最为有名的就是六峒茶。《兴安县志》载:“六峒茶产于华江乡。其中黄腊岭所产茶叶相传在清代曾作贡茶。”
在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千祥村旧庙前殿(即千家寺红军标语楼),曾有《永禁官差勒索茶笋竹木等项碑》一块,碑文记载了与六垌“贡茶”相关的具体内容:“具呈: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民……为沥陈与清,乞恩查禁事。川融六垌千余户人家……嗣于四月十一日,奉社水司林,票取贡茶一千七百斤。垌头目十人,每名下派买细茶一百七十斤……”落款时间为“大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二月十二日”。由碑文可见,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兴安县的六垌茶即作为贡物,而且,年贡数量达到1700斤,说明了六垌茶的品质上佳,产量也丰足。
当然,更令当地人民自豪的是,六垌茶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期间也发挥过作用。
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华江瑶族乡同仁村有个大埌自然村,1934年12月,艰难渡过湘江的红军中央纵队,把中央机关安排在这里。之前由于听信了国民党的虚假宣传,大埌村的村民都以为红军是“匪徒强盗”,纷纷躲到他处,只有一个叫秦德荣的人胆子大,留下来想看个究竟。12月3日下午,三位红军首长住进了秦德荣家。
晚饭时,三人热情邀请秦德荣一起吃红军勤务兵端来的饭菜。秦德荣开始还有些疑虑,但看他们真诚和蔼,便坐了下来一同进餐。一边吃饭,红军首长一边向秦德荣询问村里百姓的生活情况,还向他介绍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一番交谈下来,秦德荣深受感染。
晚饭后,秦德荣发现三位中有一位浑身哆嗦,以为是风寒所致,便提出帮他们烧一锅热水泡泡脚,好睡个舒服觉。可即便泡了脚,依然不见好转。秦德荣这才发觉他可能得了疟疾。秦德荣想到,之前有得这个病的外来人,被本村人用土方治好过,就是用六垌野生茶加生姜煮汤,喝了就可以预防和治疗“打摆子”。
说罢,秦德荣去给煮了六垌茶加生姜的汤,拿来给三位喝。那位得了疟疾的红军喝下果然有效,症状缓解大半。秦德荣要把剩下的茶和几斤姜拿出送给红军,红军首长坚持付费,秦德荣却说,山里到处都是野生六垌茶,姜是自己家种的,说什么也不肯要钱。其中一位首长便让部队多向老百姓买一些六垌茶和生姜。
此后,这里就流传下了村民用六垌茶为红军治疗疟疾的故事。这个以“叶子久煮不烂,茶水一周不馊”而闻名的六垌茶,也作为“红军茶”被广泛宣传。
2017年,在桂林市举办的首届茶文化节上,六垌茶一举夺得金奖。2019年,在广西首届农民丰收节上,六垌茶更是荣获了“广西十大名茶”的称号。
红军茶,就这样从历史中走来,越来越被认可,越来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