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聚焦垃圾源头分类质量,优化分类收运流程,完善末端处置体系,稳步提升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多形式”引导,提升垃圾回收“含金量”。在各公共场合、学校、社区、农村加大对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推行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家庭能量积分卡”、有害垃圾集中兑换、垃圾分类明星家庭评选等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去年累计开展积分兑换活动活动3500余次,兑换收集有害垃圾8.65吨,同比增长76%。
“多模式”作业,提升垃圾收运“精细化”。优化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公交化收运模式,推行不分类不收运机制和反馈溯源机制,2021年,全区厨余垃圾进厂量20292.88吨,同比增长33%,进厂末端检测有机质含量保持在80%左右;创新实施有害垃圾“直收直运”模式,专设有害垃圾专项补助资金,有效解决有害垃圾收运主体、过程、暂存点位不规范等问题。持续推进可回收物智能化回收体系建设。2021年底全区累计投放“搭把手”智能回收箱336个,回收可回收物5547.66吨。
“多元化”处置,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加快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进度,推进(厨余)餐厨垃圾就地处置、阳光堆肥房、黑水虻生物转化等厨余垃圾就地处置模式。去年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6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完善装修(大件)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创新推出装修(大件)垃圾专车专运的收运处置一体化、信息化管理模式。
宁波市北仑区结合中小学、幼儿园实际情况,在全区范围内全覆盖开展了无废知识、垃圾分类宣讲工作,将“无废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不断增强师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将“无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与行为习惯。
一是设立“无废课堂”,“无废理念”入脑入心。“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北仑区加强无废教育,将“无废理念”融入开学第一课、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多种课程中。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庭无废知识挑战赛”、“无废线上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带动家长了解、参与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与此同时,部分学校将“无废校园”创建与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绿色学校创建相融合,开通“绿色讲堂”,组织参观生态文明教育馆等绿色实践基地,以“走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式,丰富“无废课堂”,提升理念意识。
二是开通“无废集市”,“无废行动”走深走实。积极引导学生对闲置废弃物品进行二次利用,推动幼儿园、小学开展“变废为宝”、“废旧物品兑换”、“无废手工作品展”等集市活动。其中,长江中学推出的“光盘赢券”活动较为突出,该活动也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建设报》的高度赞扬。另外,在“无废行动”推动下,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广安装“搭把手”回收装置,规范校园可回收物处置去向。
三是组建“志愿服务队”,“无废宣传”见识见效。推动全区各校建立一支“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暑假期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展志愿行动百余次。开通“跟着垃圾去旅行”主题活动,结合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专项工作,带领志愿服务队深入参观生活垃圾处理厂、固废处置中心等企业,全面加深学生“无废城市”概念,提高无废宣传的“形象性”。目前北仑区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本做到全面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
宁波北仑通过“小手拉大手”,鼓励引导学生带动家长、社区、企业推进“无废学校”、“无废家庭”、“无废企业”建设,在各个领域培育“无废细胞”,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在“小手拉大手”倡导下,“无废学校”率先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中小学生餐厨剩饭累计减量750吨。在废旧物品资源化利用方面,废旧衣服达百余件、废纸箱达3000余吨、各类废旧编织袋达450吨,中小学生队伍逐步成为全区“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员”。(魏光华 陈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