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范志红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近年来,人们对饮食的追求,从吃得饱、吃得好,演变到吃得安全健康。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热衷,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各种超加工食品。西班牙《阿贝赛报》报道称,不少食品只是披件“马甲”就摇身一变为“健康食品”。
食品宣传“花活”泛滥
“零添加”“纯天然”“传统工艺”“儿童食品”……这类宣传标语常常出现在一些食品外包装的显眼位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生命时报》记者在北京朝阳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食品区看到,标称“零添加”的商品不在少数,有“0添加”的醋和酱油,“不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的生榨椰子汁,“零脂”的果汁茶饮料,“无添加”的原味酸奶等。正在购物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很喜欢买一款主打“0蔗糖”的酸奶,“喝着不太甜,奶味挺浓,我觉得这样的酸奶才健康。”
随后,记者在某商超的手机应用程序中搜索“零”,页面显示出的产品种类更多,有零糖黑咖啡、零糖黑巧克力、零反式脂肪酸有机茶籽油等。记者又输入“古法”,除了如今各平台产品推广中常见的古法花生油、古法香油外,甚至还有古法瓜子。搜索“手工”会显示出手工水饺、手工点心、手工薯片等。将关键词换为“全麦”,产品会涉及面包、薄饼、饼干等。若搜索“儿童”,除了包装五颜六色的零食外,还有深受家长欢迎的儿童面条、儿童饮用水等。
拨开“健康”迷雾见真章
早在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发布了《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食品标识中不得标注的10种内容,包括“不添加”“零添加”等。但从目前各大商超和线上购物平台来看,突出某一成分或制作工艺仍然是吸引顾客的常见手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如今不少食品宣传存在干扰、迷惑消费者的嫌疑。
零添加。商家利用消费者常常将焦点放在某一营养素上的购物习惯,在宣传中过分强调产品富含某营养素(如蛋白质)或不含某种营养素(如蔗糖、反式脂肪酸),可能会让消费者无法从整体上判断食品是否真的健康。尤其在“零”的影响下,消费者很可能买到一些不太健康的食品,比如“零脂肪”的食物可能含糖量较高,“零糖”的食物可能油更大。不仅如此,“零添加”还有误导消费者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之嫌。“这种噱头会让消费者接收到‘添加剂对人体都有害’的心理暗示。”范志红表示:“相反,许多添加剂都是必要的,有助提升口感、延长保质期。只要是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就没有不良影响。”例如,酱油中可能添加果葡糖浆、谷氨酸钠、苯甲酸钠、焦糖色等,是为了调和咸味、减少含盐量、提鲜上色等。需要提醒的是,一些食品宣传中的“零”并非指完全不含有,根据有关规定,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这样宣称。
古法/手工自制。在糖、油、酒等食品的宣传中,常见“古法”“手工”等字眼,不少消费者甚至会冲着“安全”“回归本味”在网上购买“传统自制食品”。对此,范志红表示:“传统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多数现代化食品生产并非偷工减料,而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批量、流水线生产,对食品安全的把控更科学,质量更有保障。如果是大品牌出售的‘古法’‘手工’产品还好,若是小作坊制作的,消费者一定要警惕。”例如,自酿酒的原料质量和贮存环境得不到保证,可能出现甲醇超标、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喝了这样的酒,轻者上吐下泻,重者昏迷死亡。此外,网上售卖的自制食品还无法保证运输、保存的安全,若吃后出现问题,更是难以举证。
富含益生菌。适量摄入益生菌能调节人体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健康,但前提条件是活菌和足量。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超市中的益生菌饮品分“活菌型”和“灭菌型”,能够常温储存的饮品属于后者,出厂前已经进行了杀菌处理,益生菌已无活性。记者走访调查时还发现,一些小超市未加区分,将含有活菌的饮品常温放置,也会让益生菌失去活性。“许多益生菌饮品都有较高的糖含量,也应归类到限制添加糖食品的范畴中,控制饮用量,以免糖摄入量超标。”范志红提醒道。
全麦/杂粮。同“零添加”类似,“全麦”食品并非全都由全麦制作,哪怕只加了一点,也可以这样宣称。“如果一款‘杂粮’饼干的配料表中,白面的排序比杂粮还靠前,它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杂粮’食品。”范志红说,还有很多看似不油腻的“全麦”“杂粮”食品,为了色香味俱全,使用了很多油、糖等,反而不健康。
儿童食品。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吃有“儿童”字样的食品。然而,除婴幼儿配方食品有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我国并无“儿童食品”相关标准和定义,这只是商家营销的噱头。除了部分根据儿童生长特点研发、调整配料的食品,大多数“儿童食品”与成人的没有区别,只是包装更花哨、产品规格更小或加入了儿童喜欢吃的成分。
最新专利/科研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可能只是实验室数据,未在人体上做试验;“专利”也不等于“具有宣称的功效”;一些“高大上”的创新,可能只应用在了食品包装或加工设备上。
怎么选到好的食品
“购买食品时,不必过分纠结细节问题,不一味地追求有什么或没有什么。”范志红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加工简单的食物为主。挑选食品时,首先要看的不是各种宣传语,而是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和保质期。配料表标识是按配料占比由高到低排列的,越短、排名靠前的越常见越好;营养成分表则会标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钠、钙等的含量,对应百分比是指健康成年人每天所需摄入量的占比,有助把控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量。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都经过了严格检验,会按照相关要求标注。如果购买主食、熟食等“手工现做”“自制”类产品,一定要注意保质期,尽量买新做的,买后尽快吃完。
其他营养需求为辅。消费者要意识到,食品中哪些成分是重要的,哪些才是择优时的参考项。例如,选购牛奶时,最应关注的是钙和蛋白质含量是否达标,再根据个人需求,在横向比较不同产品时,选择脂肪较少的一款。再如,选购益生菌饮品时,首选冷柜中的“活菌型”饮品,关注其活菌数量(每毫升不少于107国际单位)、含糖量,且生产日期越近越好,然后才是菌种、口味等方面。范志红说,部分产品还会添加益生元,平时吃肉多、吃菜少的人可以选择,但由于含有较多低聚糖或可溶性膳食纤维,可能促进肠道运动和产气,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不宜多吃。
好的感受也不能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食用的游离糖不超过25克(相当于半瓶可乐的含量)。如果平时不吃膨化食品、蜜饯、饼干等零食,每周可以偶尔吃一点含添加糖的食品放纵一下。范志红说,要限量限次摄入含糖含油的食品,但有些食品不可能做到“零糖”又“零脂”,既然想吃,不如选口感最好的。需要注意的是,人造甜味剂虽然没有热量,但未必能有效提升产品营养价值。目前研究未发现用添加甜味剂的食品替代同类含糖食品能够帮助预防肥胖和糖尿病。因此,切忌看到“零糖”就敞开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