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团队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大面积软骨病变,获重要突破,这是人类首次将肋软骨用于修复大关节软骨缺损。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骨关节外科杂志》上。
青少年运动性损伤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是骨科领域的难题。虽然组织工程软骨技术有一定发展,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一旦出现大面积软骨缺损,即使通过各种方式修复,也只能恢复为纤维软骨,临床效果欠佳。
张长青团队在前期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用自体肋软骨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肋软骨内透明软骨细胞可以转化为关节的透明软骨。在此基础上,团队科研人员在2018年率先尝试将人体的自体肋软骨用于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软骨的修复,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入组的20名年轻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SS)较治疗前上升了近30分,疼痛明显缓解,提示了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影像学研究显示,肋软骨在移植后与关节软骨呈现相似信号强度,并且肋软骨与软骨下骨形成了生物性结合,预示着良好的远期效果。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证明了这项新技术的安全性。
专家介绍,研究证实了利用自体肋软骨移植修复大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突破性地实现透明关节软骨面的重建。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或避免早期的关节置换。
张长青表示,受制于材料使用寿命等问题,即便是在关节置换技术相对成熟的今天,对于60岁以下的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来说,在未来接受二次翻修手术的可能性仍较高。自体肋软骨组织量充足,甚至可以满足多次软骨重建以及翻修手术的需要,这对于年轻患者有着重要价值。(通讯员 顾卓敏 特约记者 胡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