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有些病表现在老年,根或在青年时期

2022-09-06 11:26:11    文汇报

海派中医因其开放兼容的特质,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活力,随时代进程传承发展。此间,上海涌现出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当前我国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医大师,更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近日,2022年上海市级医院“市民健康科普宣传周”和“医院开放日”活动带来《大医精诚,守正创新》线上直播,国医大师谈从医路、健康观,不约而同谈到“心”。

慢性病防治需求日益凸显,中医智慧现优势

我国60岁以上人群已超2.6亿,占总人口18.9%。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国医大师施杞教授直言,对中医骨伤科医生来说,关心较多的就是慢性筋骨病。

以慢性颈椎病为例,20多年前的发病率也就1%-2%,而今则达到20%-25%,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再看腰椎病,如今的发病率也不低,约达到25%,50岁以上人群更是达到50%。此外,慢性关节病也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施杞直言,慢性筋骨病的高发病率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对医疗需求提出新要求,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从而也提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如何更好预防这类疾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施杞就提出“慢性筋骨病”的概念,并将相关防治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他认为,慢性筋骨病这一类病有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年龄很相关,老龄化之后,筋骨衰老,属人体自然退化过程。但他特别强调,大部分的病不是一天之间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年累月形成,表现在老年时期的病,根子或埋于青年时期,所以,未病先防、治愈后的康复过程,包括从观念上加以重视,这些都很重要。

无独有偶,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也围绕当前高发的心血管疾病,带市民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四个层次——“未病先防、将病救萌、已病防变、愈后防复”。

严世芸特别提示到,所谓“将病救萌”是指,如果感觉到胸部隐隐作痛,或到了高发年龄段,就要有所警惕,在疾病萌芽状态就予以关注。此外,疾病往往有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心血管疾病患者要规律随访,忌情绪波动、过度劳累,以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针对心梗病人,他也谈道,经抢救顺利出院后,有些病人或许感觉“难关过了”,但其实“关口”依旧在,一枚枚支架植入后,疏通了梗塞的血管,但引起梗塞的根本原因并没去掉,故此,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依然重要。

“中医治未病思想绵延2000多年,中医智慧在疾病发展多阶段都有意义,总结来说主要是先一步截断,让疾病不要进一步发展。”严世芸说。

中医药防治疫病成效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我国的疫情防控一线,总有中医药的身影。中医药这座古老宝库里,蕴藏着什么与大“疫”战斗的密码?严世芸以今春这轮上海战“疫”为例说,我们经历了一段艰苦的防控过程。特别是在疫情严峻的时刻,上海市卫健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药专家每晚会诊重症病例,中西医协作,抢救了一大批老年危重病例。可以说,上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坚持中医药全程介入、贯彻始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他谈道,中医药工作者在投入临床防治工作的同时,也进行了临床研究,得出不少令人欣喜的结果。比如,发现对高风险人群、重点人群,使用中医药干预后的感染率风险可以减少40%;没有中医药干预的密接人群的阳性检出率是干预人群的3-6倍,这显示中医药在感染预防方面的效果。

“上海在战‘疫’过程中形成了多张中药方子。对无症状感染者、高危人群的研究首次证明了中医药干预对感染者缩短转阴时间、降低重症率的效果。”严世芸认为,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上海中医药早期参与、早期干预的做法,已在兄弟省市疫情防控工作中获借鉴、推广,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养生大热误区也多,对违背科学的“养生经”要高度警惕

经历疫情,不少人对于健康极为关注,“养生”更是市场大热、大众关切。

严世芸直言,如今的养生节目不少,但其中错误的观点也不少。他举例,现在最易将养生观市场化的是饮食,结果就有人推荐去吃一些特别的东西,标榜可以增加抵抗力、少生病甚至不生癌。“如果听到这类话,建议大家要提高警惕,去想想这是否符合中医‘中正中和’的养生理念呢,是否走偏了呢?正常的饮食,应该是荤素搭配、品类广泛而全面。”

那么,如何才能“中和中正、不偏不倚”养生?严世芸教授给出四条建议:天人合、心身合、饮食合、动静合。简言之,天人合讲究人要顺应天时、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作息。心身合,则强调身体、心灵一并关照。而饮食合、动静合,谈的是生活中的饮食与运动观。

严世芸还专门就“动静合”给出提示:人要根据年龄、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没必要为了炫耀过激运动,“老了,要服老;服老了之后,再不服老。”(记者 唐闻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届“预防儿童烧烫伤宣传周”在京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