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行将结束,北京市居民胡女士算了算孩子今夏的“体育日程”:“‘双减’之后,孩子运动的时间明显多了。除了学游泳、冲浪、篮球,最近又迷上了玩陆地冲浪板。培训费用不少,好在有一些公益性课程,既能让孩子接受正规训练,也能减轻家长的相关负担。”
今夏,各地多措并举做好引导服务,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增多。新学期开始后,如何让孩子的运动热情延续下去,逐渐养成锻炼习惯?从目前看,既要继续加强场地、教学等公共服务供给,也要关注培训市场的规范,还要鼓励营造合理、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让健康和快乐成为孩子的最好礼物。
政策保障场地设施供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体育工作越发得到重视,青少年被列入全民健身“重点人群”。“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相关表述,多次出现在《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中。
全民健身热潮涌动,相较之下,现有的场馆开放力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北京市人大附中体育组副组长殷现飞利用暑假和同事组织学生晨跑,但场地并不好找。有的地方路面较硬不宜跑步,有的地方游人较多施展不开,他们一个多月里辗转了3个公园。“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场所,便利青少年就近锻炼。”殷现飞说,“篮球、足球等大众项目的公共运动场所更紧张,希望今后小区和公园规划时,最好能够配套相应的体育设施。”
在中国教科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看来,随着各地加紧构建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这些问题将逐步缓解。“目前,我们更提倡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平时向本校学生完全开放,节假日向周边学生开放,让孩子能够就近就便找到规范安全的健身场所。”
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数据,2015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财政部持续支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目前每年支持1200—1400个。如何合理规划利用社会体育场馆,如何切实加强体育场馆安全管理等,各地均在探索之中。
培训机构仍需强化监管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课外体育培训机构迎来发展机遇。据网络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目前“体育培训”相关企业约有4.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为近两年新注册企业。
“去年底,我们调研了5000多家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在民政部门和工商部门注册的分别占46%和51%,3%左右属于体校等事业单位。”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不同的机构属性,使得监管主体多元,治理方式和边界有待清晰。”
在体育培训行业整体发展快速升温的同时,监管主体不清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办学引导等问题相继出现,亟待监管、规范、扶持与引导。
相关规范正在陆续出台并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从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等7个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浙江、山西、天津等省份也陆续出台文件,强化对校外体育培训的监管。
吴键认为,提高体育培训质量,需要经历市场培育的过程。“当前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是逐步允许培训机构、专业师资进入学校,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为进一步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促进市场有序健康发展,辽宁省大连市启动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梳理全市范围内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进行评定,为规范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准入制度提供资源保障。
亲子共同锻炼更为关键
利用课余及假期,让孩子了解、接触体育运动,从而掌握技能、形成兴趣、养成习惯,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如今,无论在培训机构还是健身场所,都能感受到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
马为珩就读于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这个暑假的体育生活丰富多样:练习跳绳、坐位体前屈和仰卧起坐,参加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和轮滑培训……“基本上每天都要运动3个小时。”马为珩的妈妈说,“既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孩子更阳光开朗了。”
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里有些孩子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我们就通过家长会、家长访谈等形式,直接与家长沟通,提高家庭运动意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北关小学德育主任颜睿鹏说,“我们还通过假期体育清单,调动家长积极性,鼓励亲子一起完成部分运动。”
“亲子共同锻炼更为关键,对孩子是最好的激励。”吴键认为,家长可通过参与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主动参与孩子的体育锻炼,帮助孩子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让体育运动从暑假家庭作业真正转变成日常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