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院长 刘光珍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糖尿病、高血压等发病率增高,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全球一般人群患病率已高达14.3%,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8%,每年约1‰患者进展为尿毒症。中医药在慢性肾脏病领域凸显出明显效果,尤其在缓解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全国名中医、山西省中医院院长刘光珍教授来详细谈一谈中医药如何防治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犹如“隐形杀手”
刘光珍1980年求学山西医学院中医班,初次接触中医古籍,就产生了浓厚兴趣。1985年毕业后,留任山西省中医学校从事中医教学工作,主教《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1987年,刘光珍考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生班,潜心钻研路志正、谢百川、印会河、刘渡舟、王世民等现代中医名家的学术思想,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04年,刘光珍被山西省中医院聘任为肾内科主任,从此开启专攻疑难肾病领域,总结了一系列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在刘光珍看来,慢性肾脏病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如影随形地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常见慢性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肾脏损害,也会加重原发病。刘光珍说,“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老年人要警惕肾脏病
研究发现,40岁之后,人的肾功能每10年减退10%。再加上老年病及药物损伤,老年人的肾脏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无法恢复正常水平,容易罹患慢性肾病。蛋白尿是临床上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共同表现,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损伤、肥胖相关性肾病等均会出现微量或大量蛋白尿,蛋白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加重肾脏疾病的重要因素。
慢性肾脏病归属中医膏淋、尿浊、水肿等范畴,蛋白尿的产生与脾、肾功能失调和湿、热、瘀有关。肾病患者往往因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而易感外邪,或者因年老、久病常年服药而脾虚胃寒,再或者因肝肾精血两亏,又或者因心肾不交(表现为心烦急燥、心悸不安、记忆力下降、失眠、头晕、耳鸣等)。故治疗时,当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注重固护卫气、充实后天、“滋水涵木”(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等治疗大法的灵活运用。肾病早(前)期,多以湿邪为主,挟风夹热,阻滞气机,此时患者既可见血尿、蛋白尿等肾病表现,也可见水肿、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应以祛湿为主,兼以祛风清热,扶助正气;肾病中期,患者大多会因气虚推动无力而瘀血渐成、阴虚制约不足而内热渐生,若此时仍有湿邪留恋三焦(五脏六腑),难以尽去,则常见湿热、湿瘀互阻,导致病情加重,患者往往以尿赤、尿灼、口苦、舌红等实热之象为主,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瘀为主,兼顾正气;肾病晚(后)期,热邪大多化火化毒、瘀血渐阻于脉络,患者常会表现出多种合并症、并发症,肾病病情也难以控制,此时应灵活运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利水、渗湿诸法,注重调补气血阴阳。
六法调理慢性肾病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刘光珍总结出了一套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六法”。
从脾论治,立足于益气固摄、升清降浊。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弱不能腐熟和运化水谷,精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布、脾气不摄、精微下泄,就会呈现浊尿、蛋白尿。凡临床见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食欲不振)便溏、尿浊、舌淡苔白者,应以“升清降浊”为法,主要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治疗。基本方为黄芪、炒白术、党参、云苓、升麻、柴胡、炒山药、芡实、陈皮。但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使用本法时,需加平肝潜阳之品或增加降压药比例,保证血压稳定。
从肾论治,立足于补肾固摄、恢复气化。传统医学认为,肾主水司水液气化(掌管体内水液及气体的运行变化)及前后阴开合,肾病日久,损及肾气,肾气不足,不能蒸水化气,开合失度,精微下注而为蛋白尿。凡临床见到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小便不利、尿为脂膏(油脂)、颜面肢体浮肿、畏寒、舌淡体胖有齿痕者,宜从补肾固摄、益气助阳论治,多以“缩泉丸”与“真武汤”合方化裁应用。基础方为制附子、云苓、白术、乌药、桑螵蛸、益智仁、肉桂、芡实、猪苓、萆薢、陈皮、牡蛎。对于少尿者应增加利尿药,如冬瓜皮、白茅根,严重者予西药利尿剂。
从肺论治,立足于宣肺肃肺、通调水道。部分肾脏病早期多与感受外邪有关,外邪束肺,肺气闭郁,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不能通调水道,三焦壅塞使肺不能朝百脉(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气血津液不能布供于周身,水谷精微不循其常道而下泄,经走于膀胱且三焦气机不畅,膀胱失约,清浊不分,精微外泄而成蛋白尿。凡临床见到颜面浮肿、胸闷气短、咳喘、恶风寒、小便不利、尿浊、舌淡苔白者,宜从宣发肺气、利水消肿立法,多以五皮饮、五苓散、麻黄汤合方化裁。
从肝论治,立足于疏肝理脾、滋肾养肝。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肝(本)克犯脾(土),脾之升清降浊失常,精微下注而成蛋白尿;而肝肾同病,肾阴虚可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又可波及肾阴,终至阴虚火旺,甚至相火妄动,虚火上炎(上行)灼伤肾之脉络,精微下注而成蛋白尿。临床凡见到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不调、小便浑浊、舌暗苔白者,宜从疏肝理气、养血健脾立论,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炒白芍、当归、白术、青皮、云苓、防风、芡实、葛根、陈皮)加减;临床凡见到盗汗、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小便黄赤者,宜从补肝益肾、滋阴降火立论,选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山茱萸、云苓、泽泻、山药、生地、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加减。
从小肠论治,立足于益气补神,恢复分泌清浊之功。小肠之府,接受饮食中的精微,以泌别清浊,因中焦脾胃阳气不足,而致中焦水谷不化,清浊不分,精微下注于膀胱而成蛋白尿。凡临床所见脘腹胀满、大便溏泄、二便浑浊如脂膏、舌淡苔腻者,宜从温阳建中、宽肠理气立论,方以六君子汤、小建中汤和萆薢分清饮合方化裁,以党参、云苓、苍术、白术、炒薏米、砂仁、干姜、桂枝、炒白芍、陈皮、香附、萆薢为主方,临床应用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减少蛋白尿。
从邪论治,立足于祛湿化浊、活血通络。湿阻中焦(脾胃),可阻滞气机,使脾不升清而清浊俱下,湿邪下注或湿邪蕴结日久化热,湿热薰蒸下焦而致肾失封藏固摄之权,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肾病日久,久病多瘀,瘀阻脉络,尤以肾络瘀阻为显,肾之脉络闭阻,气血循行不畅,精微外溢而成蛋白尿。凡临床见脘腹胀满、全身困重、小便混浊、舌淡苔厚腻者,宜从燥湿化浊、醒脾理气立法,以柴苓汤(柴胡、云苓、厚朴、陈皮、苍术、佩兰、藿香、砂仁、车前子、薏米、石菖蒲、芡实)加减治疗。凡临床见面色晦暗、少腹时痛、舌质暗且边有瘀斑者,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常用血府逐瘀汤(当归、大黄、川芎、生地、桃仁、红花、牛膝、赤芍、枳壳、金樱子、芡实)加减。本方仅适应于瘀阻肾络型蛋白尿,如肉眼血尿或尿中有大量红细胞者应慎用。
日常调理有三款汤粥
《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刘光珍提醒,肾脏病患者除了积极治疗,选用药食同源的食品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起到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他推荐了三款汤粥。
苦瓜汤。鲜苦瓜250克、排骨或猪瘦肉100克。苦瓜去瓤切块,猪肉切片,同放锅内加适量水煮汤,煮熟后加适量盐调味食用。此方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适宜于暑热季节,口干、口苦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乌鸡枸杞汤。乌鸡200克、枸杞20克、红枣20克,剁好的鸡块焯水2分钟,捞出后另起砂锅加适量清水,放入乌鸡、枸杞、红枣、姜片煮40分钟,最后放盐调味。此方具有补肝益肾、益气养血的功效,适宜于乏力、纳差、失眠者。
百合杏仁粥。鲜百合50克、杏仁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鲜百合、杏仁与粳米同煮,加白糖适量温服。此方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适宜于干咳、口燥咽干者。
本报特约记者 邢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