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连续降雨天气闷热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多留意身体报警信号
最近几日岛城连续降雨,天气让人感觉闷热。高温高湿“双煞”,是对心血管的“酷刑”。有统计数据显示,气温升高1℃,心血管疾病患者增17%。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主任尹刚提醒,对脆弱的心血管来说,“高危时刻”刚刚开始,这种天气影响下,人会感到胸闷气短、喘不上气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多留意身体报警信号,平安健康度夏。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而高血压病人、糖尿病病人、高血脂症病人,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如果这些危险因素能够及时得到预防和干预,就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尹刚认为,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更应培养预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疾病少发生、少死亡。
【高温高湿天气】
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
夏天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据统计,每年进入6月份后,中风和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市民李女士原本就心脏功能不好,最近每天起床后,她都会感到胸闷不适,于是前往市中心医院就诊。记者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了解到,最近天气变化,像李女士一样胸闷不适的患者也在增多,其中也有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出现心血管疾病发作,甚至突发心梗等。
“最近一周,接了7位急性心梗患者,基本是平时的二倍。 ”尹刚告诉记者,两天前早上接诊了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他前一天夜里刚刚跟朋友把酒言欢,用惬意的“撸串+扎啤”迎接夏日。但没想到,刚刚结束饭局,王先生心脏就出现了阵痛。 “当时也没往心梗方向考虑,我平日就是有点高血压,心脏从来没有问题。”王先生说道,但就是这样,王先生却在深夜满头大汗,捂着胸口拨打了120。 “来到医院的时候,经过检查发现他是心梗,紧急放入支架,近期已经康复出院。 ”尹刚说。
尹刚解释,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发病的一个诱因,而夏季高温促使人体血压上升,血流冲击动脉硬化的血管,可能导致脑出血。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夏天人体容易出汗,身体容易脱水,血液中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增加了心肌梗死的风险。“在闷热的天气,病人容易急躁,会导致神经紊乱从而引发心律失常,所以人们的心态也很重要。 ”尹刚说。
尹刚还提醒,高温天气中,不要让身体处于忽冷忽热的强烈气温变化之下,空调温度不能调得过低,更不要在阳光下暴晒。“一冷一热”后一旦出现头痛、胸闷、四肢无力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心梗发病急、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一定要注意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6小时以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 ”尹刚提醒。
【改变生活习惯】
预防心血管病发生
预防心血管疾病,更需要定期体检。很多市民很纳闷,自己一直身体很好为何“忽然”发病?其实,进入“多事之夏”,更需要注意体检。尹刚建议,40岁以上的人就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我们会发现,心血管病逐渐呈现出一种低龄化走向。夏季不仅体弱的老人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很多中年人甚至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肥胖、熬夜、不良的生活习惯、家族史,都会让人产生心血管疾病。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都应该要留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而对于夏季最常用到的空调,也需合理调节温度。一般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10℃为宜。室内温度最好不要低于25℃,老人所在的室内温度还可适当高一点。从高温的户外进入室内后,要先缓上几分钟再进入,谨记不要对着风扇、空调直吹。去商场、饭店等冷气很足的地方时,可提前备好一件薄衣服,以防受凉。
其实,很多疾病都是养重于治,要时刻注意,不能等到病了才着急。另外,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出现问题及时诊治,度过美好的每一天。
健康提醒
心梗救治闯三关
一般来说,心梗救治需要闯三关: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运输,三是医院救治。患者是这场“生命接力赛”的第一棒,直接决定抢救成功与否。
■及时辨别症状
心梗的典型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后出现持续性压榨样疼痛,有濒死感和压迫感,部分患者还伴有恶心、出汗、胃疼、牙疼等症,当胸痛持续5分钟仍未缓解,要当心可能是心梗。
■拨打急救电话
当自己突发心梗应立即呼救,若周围有人倒地不起或停止心跳,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若患者有冠心病史,可服用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如患者说不清病史,最好不要随意服药,可让其平躺、保持安静、等待救援。
■正确服用药品
为了让急救药发挥最大药效,患者需做到每2—3个月检查一次药品,以确保疗效;一旦心绞痛发作,应立即坐下,舌下含服药物;服药后疼痛感不见好转,要考虑可能是心梗并拨打急救电话;将“救心药”放在掏取方便的口袋里,最好不要贴身,以免体温加速药性挥发。(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