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专家呼吁:“糖致百病”不可信,减糖应科学

2022-05-26 16:16:05    工人日报

近年来,糖与健康的话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朋友圈里时常有文章盘点糖的各种危害,说中国人摄入糖太多,导致肥胖、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需要“戒糖”来改善健康状况。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糖致百病”不可信,减糖应科学。

钟凯主任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和儿童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不超过25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与此一致,同时倡导大众以科学的膳食知识为指导,合理控制糖的摄入量。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2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数据显示,中国三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 9.1克糖,总体来说并不多,远低于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然而,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糖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很多人认为吃糖对身体健康有害,甚至还会吃出糖尿病来。钟凯主任指出,吃糖会导致糖尿病是一个常见误区,糖与糖尿病并没有直接关系。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型糖尿病的患病基因来源于父母双方,以及气候、病毒感染、婴儿期喂养方式这三种因素;二型糖尿病高风险因素主要有:家族遗传、年龄增长、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和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但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遵医嘱严格控制糖的摄入。

有文章指出糖会导致食道癌、胃癌和乳腺癌等癌症。钟凯主任表示,癌症是遗传、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疾病,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在评估糖摄入与健康的关系后认为,过量摄入添加糖与癌症没有直接关系。

还有人担心吃糖多了会引起体重增加,造成肥胖。钟凯主任表示,任何形式的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预防肥胖的关键是保持能量平衡,通过身体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才能有效降低肥胖风险。

对于时下流行的“戒糖”或“断糖”饮食。钟凯主任认为,盲目戒糖没必要,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减糖。通常来说,两类人群应注意减少糖的摄入,第一类是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虽然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但糖尿病患者无法控制血糖,应控制糖摄入量;第二类是超重或者肥胖的人群,过多摄入糖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减少糖的摄入。

钟凯主任指出,提到“减糖“,人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预包装食品和饮料上,而烹制一日三餐的厨房则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糖的首要来源是烹调用的食糖(28.2%),第二位是含糖乳制品(24.2%),第三位是焙烤食品(19.9%),第四位是饮料(17.7%)。加之居民在外就餐和外卖频次不断上升,控制家庭、食堂、餐厅厨房中糖的使用量至关重要。建议平时在烹饪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糖用量,适应和培养清淡口味,从而减少糖的摄入。

“糖致百病”不可信,减糖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建议每个人从自家厨房开始,逐渐减少添加糖的使用量,培养清淡口味。有减糖需求的公众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饮料,保持健康体重,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记者 姬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学龄儿童该怎么吃?5条准则须牢记
下一篇:吃上利尿剂,我的痛风咋犯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