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心身治疗走上并行线

2022-05-09 16:39:27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胡大一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 袁勇贵

 

编者的话: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应该是躯体和心理都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百姓心身健康水平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心身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分支,在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身医学快速发展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更要与患者共情,关注心理和社会压力对疾病的影响。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中国心脏联盟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93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身心疾病相互之间的影响不断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后,分会坚持以党建引领,学术支撑,迎来了我国心身医学的快速发展时期。

心身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重视治疗到心身治疗与关爱并重,从关心疾病到关心病人,从疾病局部观念到整体观念,从单一学科到交叉整合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对抑郁症等心身疾病的认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能做到及早就医,科学就医,学会自我管理。“现在找我看病的患者中,80%都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胡大一表示,很多患者本身没有心脏病,但因焦虑、抑郁才表现出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病躯体症状。

“临床各个专科的就诊患者都可能存在心身疾病,而且人群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袁勇贵表示,据粗略统计,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中,1/3的人存在单纯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1/3的人是因躯体疾病,如脑卒中、消化腺溃疡、糖尿病、甲亢、哮喘等,伴发了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总的来说,临床上2/3的患者有心身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疾病最为突出,其次是神经系统疾病,再次是心血管病、风湿免疫疾病、骨病等。胡大一表示,在所有患者中,老年人尤为需要关注。受慢病的困扰、对死亡的恐惧和孤独感,使得他们心身俱疲。

在袁勇贵看来,心身疾病患者增多了,与大众对心身疾病认知不断加深也有关系。国家对心身健康问题日益重视,科普宣传深入人心,再加上各级心身医学协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极大地推动了心身医学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个省级心身医学分会,68个市级心身医学分会,县级心身医学分会在快速发展。同时,全国每周会召开4~6场心身医学专题研讨会,这都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心身疾病的识别能力。

识别心身疾病,患者获益多

“早期识别心身疾病,可极大程度提高医疗质量,避免患者遭受长达数年的痛苦。”两位专家表示,正确识别心身疾病,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十分重要。

心理和身体健康相互作用。一方面,心理问题可引起躯体症状,而且心理因素引发的不适感非常真实,有时比躯体疾病带来的疼痛感更剧烈。亲人离世、突发疫情、灾难等急性精神创伤,会让人感到害怕、担心;长期处于高压之下,会让人积累很多负面情绪,变得急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从而积劳成疾。一位68岁女患者,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跑了28次急诊的经历让胡大一印象深刻。该患者跑了北京多家三甲医院急诊科,每次做心电图等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但一到家就觉得“有濒死感,马上就活不了了”。2015年至今,患者先后做了3次CT、1次血管造影,都显示血管光滑,她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经过问诊发现,病根在心理上。

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能诱发心理问题。比如,昨天好好的一个人,今天中风了,腿脚不能动,肯定情绪会很低落,甚至出现暴躁、抑郁等情绪。还有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病情总是控制不好,思想负担就会变重,进而诱发心理问题。袁勇贵近期接诊了一位患者就是因恐惧糖尿病,出现严重心理障碍。该患者在医院看到糖尿病晚期病人会出现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惨状,于是十分恐惧,开始睡不好觉。越想越害怕,继而出现抑郁情绪,经常感觉喘不过气。还有一些人躯体疾病比较隐匿,表现出来的却是情绪不佳。有一位老太太5天不讲话,也没食欲,医生一开始觉得像抑郁症,仔细检查却发现是心梗。

“心和身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心身疾病就是一个疾病的两种表现。”胡大一表示,心理因素引发躯体症状,或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问题都有明确的发病机制,比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失调等。

心理医生介入多科治疗

胡大一教授1995年就提出“双心医学”模式,并开始探索和实践,心身医学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发展,但他认为发展得还不足。如果大医院心内科、消化科的医生都懂点心理学,或开设心身医学门诊,就不会让那么多病人走这么长的弯路。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心身疾病诊治的新理论、新方法,特别是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如物理治疗、身体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开拓我国心身疾病预防、诊疗和康复的新领域。

袁勇贵建议,应从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提高我国心身疾病防治水平。

临床治疗方面,当专科治疗效果不好时,应考虑请心理科医生帮忙评估,或对患者进行普筛,即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邀请心理科医生参与内科查房,或联合心理科组成多学科联合诊疗,为疑难病人会诊。

在大众层面,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心身疾病常识,媒体也应加大科普宣传。另一方面,老百姓要知道去哪看病。如果总是腹泻、心慌、易怒、睡眠差,又查不出原因,就要考虑是不是心理疾病,可以去心理科就诊。

医疗机构则要大力推广心身医学,既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疑难病症,提高医疗质量,也有利于解决不少患者反复看病、看病贵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医院应多组织心身疾病讲座,或心理学继续教育培训,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心身疾病的能力。还应大力推广心身医学门诊,因为受我国社会环境和人们病耻感等因素的影响,“心身医学门诊”比“精神心理门诊”更易被患者所接受,被大众所认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风湿病患者应补点维D
下一篇:四种关系,构建幸福社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