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形成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

2022-05-19 17:47:55    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已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以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和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彰显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彰显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伟力,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学术自觉。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际促进了现代中国知识体系的塑形,使体现民族性的中国学术逐渐彰显科学性和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深沉的文化自信,呈现了解析现代性问题的中华民族的主体之思。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进一步提炼哲学社会科学的标识性概念,提出研究中国问题最有效的学术范畴和命题,表达处理全球性问题的中国主张,形成阐述时代问题的话语体系。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展现中华民族在现代化探索中实现文明重塑的独特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是推动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强大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在历史中演进的,是在解析时代问题的学术创造中生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激发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持久活力,面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把握中国思想的直接现实,要深刻领悟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深刻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的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深刻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呈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范式,阐释中国经验的规律性特征,展现中国思想独特的文化底蕴,把握中国知识的思想要义和内在结构,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

三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学理念,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明确了价值导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扎根中国大地,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使在治学中阐明的道理走进群众的心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执着探索的定力推动学术创新,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学术归纳和学理阐释,不断增强中国学术的原创力。以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研究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将自己的学术探索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为祖国和人民立言,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大学问。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伟力,映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快构建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和评价体系,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在博采众长中彰显学理化和系统化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视野和格局,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使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学术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这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自觉,也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己任。

作者: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百年大党何以永远年轻
下一篇: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