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破晓》——红色经典带来别样成长力量

2022-06-22 17:19:25    晨光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图片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经典红色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早已深入人心。电影讲述了小主人公潘冬子,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名少年英雄的故事。电影上映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些英雄形象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记忆里,感动着一代代少年儿童。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多少少年儿童伴着枪炮声成长,从受尽苦难的羸弱孩子,茁壮成长为扛起红缨枪的小小战士,成为令人钦敬的时代英雄。由晨光出版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儿童文学图书《破晓》中,作家何南塑造的两位小英雄——石头和张山子,如同潘冬子一样受到了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破晓》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秋天,《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及印刷厂接到党中央命令,需要连夜转移到山里。为了保密,印刷厂对外叫“永兴印刷公司”,除了编辑人员、电台以及铅字外,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将笨重的印刷机转移安置妥当并尽快恢复印刷。转移之路并不顺畅,在敌人环伺的进山路途中,印刷机与重要资料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破坏。危机之际,在一群少年的护送与接应下,《人民日报》迎来了新生……

 

走了一段路,眼睛慢慢适应了外面的黑暗,他忽然发现,说是黑夜,其实并不是伸手不见五指,走起路来也不是那么可怕,相反,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种兴奋,一部分来自他长这么大以来很少走这么远的夜路,百分百的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在带着一种使命走夜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赶路人,而是带着一群不普通的人在赶路!

——摘自《破晓》

 

何南 著
定价32元
晨光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年5月出版 
中国出版协会“献礼百年——红色主题儿童图书展”百种图书书目
百道网2021少儿主题出版推荐书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节目推荐

 

力量
——长篇小说《破晓》创作谈
文/何南

我的长篇小说《破晓》写的是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转移的故事。

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6年5月诞生于古城邯郸。一个半月后,为战争形势需要与安全考虑,报社由邯郸市区转移至现武安市南文章村,不久又西迁至河西村。在河西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日渐茁壮健硕,开枝散叶,香馥辽远,直到1948年6月15日迁至平山县里庄,最终扎根北京,从一张晋冀鲁豫边区报纸迤逦而来,到华北局机关报,再到中共中央机关报、世界闻名的大报。

 

图片

《破晓》是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奋斗历程的缩影,还是《人民日报》初创时期的真实记录。
 

《破晓》摭拾的仅为《人民日报》这条浩瀚长河前行中泛起的一朵浪花——报社从南文章村向河西村转移。时间的设定从头天下午到第二天天亮。

动笔前,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我不禁愕然:这些资料对此次转移的具体情形压根没正面记载,只是以类似“从南文章村转移到河西村之后”的精练概括一笔带过,关于转移的具体日期、出发时间与所耗时长,参与人数、人员构成,转移路线及方式,途中所遇困难、发生的故事等皆不曾提起。这次有史记载的转移似乎又不曾实实在在发生过。我想,个中原因或可归结为年代久远或事关机密吧。

脑海翻腾着一大箩筐疑问,我赴邯郸、武安、南文章村与河西村采访,亲自驾车,意念中重走前辈报人的足迹,循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绵远的墨香,克服方言障碍与健在的见证者或其后人对话、查阅其村史、捕捉一鳞半爪的历史遗迹,试图走近那段峥嵘岁月。

 

图片

作家何南从儿童的视角写成的这本《破晓》,生动地复制了人民日报成为党中央机关报之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昨天的新闻已经成为昨天的历史,用再现这份报纸的故事为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庆生,是何南的贡献,也是党报人的骄傲。
——人民日报出版社原社长、中共党史专家、作家董伟

 

在河西村,我和包括武安市党史专家张建国先生一行,走在曲折不平的石板路上,轻轻抚摸着古旧而斑驳的石头墙,我仿佛看到村民们迎客一般欢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到来的感人场面,听到了穿越时空而来的印刷机的声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新华通讯社旧址向我们慷慨地打开大门。霎时,一股凝重的气息,簇拥岁月入怀,让我一时间措手不及。

河西村村民把条件最好的房子——“玻璃院”让给报社,把最纯的感情用心托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共出版746期,在武安出版702期,而这702期中的绝大部分都诞生在这里。

老旧的油灯、单薄的被褥、逼仄的房内空间、简陋的办公条件,似乎在向我们讲述前辈报人工作的勤恳而艰辛,孜孜矻矻,不舍昼夜;精镶在玻璃框里的样报、油印的书本、泛黄的照片、似乎尚未散尽手温的题词或留言,像一只只手,在牵引着我穿越到那段墨香与硝烟交织的岁月。大树下、台阶上、院子里,我仿佛看到了大家围在一起讨论稿子的情景,不论随意地蹲坐还是斜斜地站立,一脸轻松愉悦与严肃认真交加的表情。他们的不远处,是河西村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都有,静静地看着这些文化人在争论,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虔诚。此时,我耳畔飘来一个声音:“我们的报纸是老乡们的小米和南瓜养大的!”我知道,这是全体报人的心声。

编辑部、经理部、总务科、电务科、永兴印刷局、校对科、采访部、资料科、机务班、通联科、医务室……人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不论拧在哪个部位,大家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正是这些螺钉,构成了《人民日报》越来越强大的机体。

 

图片

如何将重大的题材写得“举重若轻”,让人觉得有意思;如何将儿童小说写得不轻飘,引入宏阔的时代背景又不让人觉得生硬,这是很多写作者面临的课题。读过儿童长篇小说《破晓》之后,我觉得,何南在这方面做了突破。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

 

回到北京,对所掌握的资料老牛一样反刍之后, 我心里渐渐明晰起这部小说的轮廓来。一张张人物的面容清晰而亲切地浮现:有来自大城市的豪门公子、大家闺秀,有来自社会底层的“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有抛弃优渥待遇、从国外毅然归国的知识精英,有慕名而至、身份成谜的外国媒体记者……一群人不约而同从历史的纵深处、自书页的字里行间攒聚,构成我小说的群像。

为使《破晓》更具备儿童小说的特质,我特地为这次转移设置了儿童角色,并将他们作为主角。虽然儿童文学作品的主人公未必一定是儿童,但我想,处于战争年代的儿童是不会远离血与火的考验的。残酷的战争、未竟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让这些孩子过早具备了铁血豪情,他们甚至昂首走在队伍的前面,扛着红缨枪的小小身影,是那样高大。

秋天的夜晚、高远的天空、空旷的原野、生机勃勃的庄稼、涌动着激情的人们……汇聚成“破晓”前的暖人力量。

本文原载于2021年12月6日 《文艺报》第7版

 

图片

少年英雄既有超出常人之处,又是普通的阳光少年,若写得太“硬”,易成人化脸谱化,太“软”又不足以表现人物品质。何南的儿童长篇小说《破晓》塑造的儿童形象,既是英雄又真实可爱,可谓“软硬适中”,在红色传统教育方面能引起同龄孩子的共鸣。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 柳建伟

 

图片

 

作者简介:何南,曾用笔名蝈蝈,河南周口人。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撰稿人、电视栏目编剧,参与编剧的作品曾在人民网、山东卫视等媒体播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在全国诗歌大赛中多次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多次发表于《儿童文学》《东方少年》《中国校园文学》《十月少年文学》等刊物,诗文被选入多种青少年读本。已出版多部儿童文学作品,数部作品入选央视电影频道剧本合作项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好书伴读 |《“窑洞之问”的新时代答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