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12月7日电 7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此间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调查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分布野生脊椎动物280种,野生无脊椎动物522种;维管束植物543种,大型真菌203种,水生生物575种。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发现了昆虫新种10种、中国新记录2种、青海省新记录139种;祁连山鸟类新记录9种。”
韩强说,通过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有力改善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稳定性得到有效保持。
爬坡过坎、蹚水过河,在巡护过程中,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常常收获惊喜。五只雪豹同框“出镜”、六只兔狲在镜头中悠闲漫步,还有“五只荒漠猫”“五只猞猁”……这些珍贵画面在被誉为“中国湿岛”的祁连山频频出现。
“荒漠猫因其数量少而被称为最难见到的猫科动物,但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我们记录到一个种群结构稳定、数量较大的荒漠猫种群,祁连山因此成为了全世界最容易‘邂逅’荒漠猫的地方。”韩强说。
“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从难觅‘仙踪’到身影频现、频繁‘出镜’,是近些年中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的明显例证。”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说。
中国近年来在建立国家公园方面积极尝试。以国家公园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
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魏辅文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得到恢复与增长,受威胁等级下降。
浩瀚雪域、群山巍峨、鹰击长空、豹跃雪山……
数据显示,中国可可西里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由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
过去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在江河源头撒欢,猎隼、黑颈鹤、斑头雁、兔狲、藏狐等精灵在草原争相现身……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被誉为“中华水塔”。
这里是中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有管维束植物2238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特有珍稀物种比例高,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之称,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禀赋、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如今,经过6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真正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历来被誉为“鱼鸟天堂”的青海湖,今年经过中国国家林草局批准,也正式迈上创建国家公园之路。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今年青海湖相继实施了重点水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工程,并加强保护区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等。
何玉邦说,监测发现,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今年监测到鸟类新增记录6种,青海湖鸟类种类达到232种,其中水鸟种类达98种。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青海湖秋季水鸟迁徙期监测数量创历史新高,达23万余只。
经过青海省近40年间实施6次封湖育鱼,近20年来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临灭绝的青海湖特有珍稀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得以大幅回升。
“如今的青海湖,鱼鸟共生,鸟欢鱼跃,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得以持续筑牢。”何玉邦说。
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国家公园建设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多机遇,中国的国家公园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记者吕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