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拉盖草原 木仁供图
近年来,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对于认识生态系统功能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生态多功能性在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地,基本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草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在保障国家“大粮食”安全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促进可持续社区建设等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体系中,草原面积就占了42%。原农业部建立省级以上草原草甸类自然保护区17个。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大熊猫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试点区等有大面积的草原。草地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认为,草地作为可再生自然资源,构成区域发展的物质和环境基础,且具有景观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类型多样性,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多样性,调节功能、供给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性。实现草地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多功能优化管理,对保护自然、服务人民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草地的多功能性,让原住居民在保护生态中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在国家草原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带动下,2020年全国完成种草改良面积4245万亩,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比2011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下降到10.1%,比2011年下降17.9个百分点;全国鲜草产量达到11.13亿吨,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如何把草地的多功能性发挥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
赵新全介绍说,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组成,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国家公园是主体、自然保护区是基础、各类自然公园是补充;每种类型的保护地有不同功能、不同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
目前,我国针对国家公园建设出台了各种文件,宗旨始终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不难看出,我国的国家公园可能是世界上生态保护方面最严格的国家公园。
发挥草地多功能优势,平衡草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是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国家公园的重点。赵新全介绍说,国家公园建设与草地的多功能目标有3个部分。第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调节功能、供给功能、支持功能、文化功能。第二,国家公园的多功能性。在于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开展科学研究、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游憩展示等,并适度开展非消耗性利用,非损伤性获取利益。第三,草地的多功能性。包括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在牧草、药材生产,畜产及其他产品产出,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固持、水土保持,经济保障、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赵新全说,要实现国家公园建设与草地的多功能目标,要从技术体系、管理模式、生态补偿方案、特许经营制度等方面着力,比如要坚持系统耦合区域可持续生产模式,做到营养均衡饲养,缩短饲养周期,减轻放牧压力;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流转壮大草产业,实现籽实体农业向营养体农业转变;构建数字国家公园平台,实现国家公园智慧化、精准化管理等。
草地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承载着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不仅要用来载畜,更是物种多样性的载体。对于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与自然保护地建设,赵新全建议:一是优化自然保护地类景观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空间布局,实现草地的多功能管理目标;二是科学核定放牧草地载畜量,实现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因地制宜地扩展栽培草地建植,创建现代草牧业生产的新模式,突破高寒地区草牧业季节性营养不平衡瓶颈;四是实施自然保护地食草野生动物与放牧家畜平衡管理示范工程,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五是实施以“机会成本+管护成本”为原则的补偿标准,探索以保护效果为依据的新补偿机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