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勇摄
沈靖然 雷桐苏摄影报道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时代十年,我国不断丰富发展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强化,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党的二十大代表们纷纷表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接下来,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解决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至关重要。
代表们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饭碗稳不稳,钱袋子鼓不鼓,生活有没有保障,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郭延红代表说,怀柔区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多措并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发挥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等优势,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政策,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
“抓好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既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代表说。这十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实施百万青年见习计划、推进公共服务进校园、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等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努力让人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安徽省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代表说,5年来,全市年均新增就业5.5万人,其中,100多个小微企业园、农业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带动就业1.4万人。
城镇就业人员总量年均增长1054万人,农民工总量由26261万人增至29251万人,平均每年有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代表们纷纷表示,新时代十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继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继续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代表们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更为凸显。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继续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代表说,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技术工人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帮助他们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就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人民群众期盼拥有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满足温饱,还能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车辆钳工首席技师郭锐代表见证了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的发展历程。他说:“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越来越大,通过勤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更多。”
江西省抚州市委书记夏文勇代表表示,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做好就业工作,根本要靠经济发展。要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努力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岗位,扩大就业,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极,推动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稳得住,防止返贫就有了坚实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好脱贫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湖北省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辉代表说,要着重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业能力的乡村创业人才,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强产富民的目标。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代表们表示,奋进新征程,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等举措,大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规模。“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稳就业,关键要稳住市场主体。”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周海江代表说,红豆集团创办以来,已带动就业近10万人。期待各地区各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落实好用工指导、援企稳岗等政策,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
抓好重点群体,稳住基本大盘。“保就业稳就业,关键是要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河南省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代表说,新乡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主导产业培育,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带动就业作用,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劳动力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完善技能培训,破解结构矛盾。“当前,我国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和技工‘两头短缺’,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山西斯普瑞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事业部副经理巩志义代表说,一技在手,工作不愁。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紧贴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需求,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从而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鼓励创新创业,拓展就业空间。“创业是就业之源,创业是兴业之基。”向辉说,近年来,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各类创业主体如鱼得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兴业的良性发展。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促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拓宽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加强帮扶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夏文勇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目前,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接下来,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帮扶的精准性,让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在“一对一”帮扶中获得就业机会,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
(本报记者贺勇、邵玉姿、杨彦帆、范昊天、宋静思、王洲、盛玉雷参与采写)
袁琴代表——
强化为民服务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袁琴代表说。
袁琴表示,金元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行党建网、平安网、民生网“三网融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下一步,将统筹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党建和社会服务资源,着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紧紧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本报记者戴林峰)
杨秋静代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指明了方向。”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镇副镇长杨秋静代表说,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以史各庄镇为例,通过强化兜底保障政策措施,城乡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等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杨秋静说,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本报记者齐志明、李家鼎)
刘立华代表——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备受鼓舞、信心满满。”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二中学教师刘立华代表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廊坊市的经济发展,也为教育协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固安县积极吸引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扎实推进县域高中发展振兴工程、农村教育提质升级工程、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等10项教育工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刘立华表示,下一步,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县域学校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本报记者王瑨、邵玉姿)
次仁拉姆代表——
勇担筑梦育人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深受鼓舞。”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次仁拉姆代表说,特殊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残障孩子能够充满自信地随班就读、上大学、就业创业、幸福成长,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次仁拉姆说,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集中教学、康复训练、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并融入社会。通过这些年的教育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和生存技能,而且身心健康发展,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守岗位,以“四有”好老师标准,勇担筑梦育人使命,用心呵护关爱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本报记者金正波)
马伟代表——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积极探索环境质量与经济指标同步提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新路,凝聚全社会共识,汇聚全社会力量,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委书记马伟代表说。
马伟表示,泗阳将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引导、以绿色低碳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着力构建以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经济发展布局。围绕“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动传统工业向绿色工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旅游业向生态旅游业转变,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绘就平畴沃野、林海绿都、河清湖秀的生态画卷。
(本报记者常钦)
张家胜代表——
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举旗定向,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用情用力绘就革命老区人民美好生活新画卷,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湖北省黄冈市委书记张家胜代表说。
张家胜表示,黄冈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曾经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时代十年,老区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奋进新征程,要抢抓党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持续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革命老区“四化同步”发展新局面。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让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雷声、王昊男)
“我来看看,大家都吃些什么菜。”在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的牡丹社区老年餐厅,同正在用餐的老人们亲切交流。“要抓好老龄事业、老龄产业”“要加强对下一代的养育、培养,确保身心健康”……一老一幼,牵挂的是人民健康的事业;千头万绪,心怀的是千家万户的冷暖。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经济要发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帮助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日益普及……这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健康的质量,浓缩在日新月异的数字上;健康的成色,蕴藏在美好生活的细节里。在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转变中,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在回应“人民群众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的期望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在蓝天白云重新展现、浓烟重霾有效抑制、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的改善中,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果敢中,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正是在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的不懈努力下,健康中国建设蹄疾步稳,全民健康更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就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20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