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湘栋摄(人民视觉)
资料照片
程 聪摄(人民视觉)
杨继波摄(人民视觉)
绘出美丽新画卷(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川陕革命老区——
孟夏时节,行走川陕革命老区,绵延山岭草木葱茏,随处可见老区百姓幸福笑脸。
近年来,川陕革命老区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特色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生活美、产业旺、生态好,川陕革命老区,正绘出美丽新画卷。
生活美:“搬”出幸福来
走进秦巴山深处的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一排排崭新安置楼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
“种了青菜、点了豆子,香葱长得也不错!”脱贫户汪显平弯着腰,忙着侍弄社区里的“安心菜园”。
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汪显平告别山上土坯房,搬进了山下新楼房。“走,进屋看。”跟着汪显平打开家门,三室两厅的房子宽敞整洁、窗明几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眼下,老家山上还留着5亩茶园。我在镇上打工,外加修电器营生,全家日子过得顺心。”汪显平端来一盆清水,淘洗刚从“安心菜园”采回的果蔬。
环绕锦屏社区走一圈,学校、超市、医院、公交站等设施一应俱全。4家社区工厂里,200多名妇女织鞋袜、做线圈,在家门口上班。
“白天,大家忙工作。一到晚上,人们跳广场舞、打太极拳,不少年轻人还来打球,社区里热火朝天……”社区党支部书记江慧丽说。
如今,平利县“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全县110个集中安置区里,8万余名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一路行至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当时数万名群众踊跃参军。时光荏苒,如今脱贫攻坚已取得胜利,老区群众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赤溪镇西厢村,小河里水流潺潺。脱贫户岳俊洪挽着裤脚站在河边,等着上游游客坐船漂流而来。
“最近这阵子,游客多了。”每到5月,岳俊洪便在村里的漂流基地上工,“力气有处使,心就安了。”
前些年,岳俊洪住大山深处的土坯房,加上母亲患病,“穷得叮当响”。2018年,全家搬进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老岳高兴之余有点担心:家搬了,离田远了,靠啥生活?
很快,村里引进公司建起漂流基地、游乐场。如今,他在家门口上班。“在村里鼓励下,我跟儿子一商量,开始养黄羊。”老岳好学,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学了不少技术,“现在养了150只黄羊,全家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如今,巴中已有22.53万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10.98万人。”巴中市人社局副局长罗碧林介绍,让易地搬迁户安居乐业,当地一方面发展特色产业、引进重点企业,另一方面鼓励脱贫户创办民宿、养殖场等。“近2.7万人次脱贫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产业旺:腰包鼓起来
“白茶树喜阳怕涝,少浇水,才能长势旺。”走进四川省青川县乔庄镇瓦砾村,白茶园管护队队长赵堂荣向村民柳丕富传授管护茶苗诀窍。
按老赵教的法子,茶苗种得绿油油,看得柳丕富心生欢喜。
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向青川县陆续捐赠“白叶一号”茶苗540万株,在瓦砾村和周边地区建成“白叶一号”受捐茶苗基地1517亩。
“白叶一号”落户青川后,赵堂荣被聘为瓦砾村“管护队长”。从一开始的“小白”,到现在的“土专家”,赵堂荣学得认真。参加了不少次县里举办的现场交流会,他还曾被派往浙江培训,“不同季节,有不同管护方法。茶苗长得好,全靠人勤劳……”
茶园里,像柳丕富这样既种茶又学技术的村民有几十名。“在这儿务工,活不累,还离家近。”赵堂荣说,学到技术运用到自家茶园里,每年鲜叶采摘量可增加30%。
今年3月,赵堂荣精心管护的72亩白茶,初次大规模采摘获得500余斤鲜叶。村民在务工之外,开始享有采茶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补基地、补加工、补品牌、补营销,进一步做强‘白叶一号’全产业链。”广元市政协副主席、青川县委书记龙兆学介绍。如今,青川县茶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茶园面积达27.4万亩,茶叶产量8000吨,实现综合产值25亿元。
群山环抱中,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进入了木耳采摘的时节。
走进村口大棚,喷淋灌溉系统正给木耳浇水。看着菌棒上钻出一簇簇“小耳朵”,村民殷书锋脸上泛起笑容。
在金米村,殷书锋是种植示范户,也是木耳管理员。村里2019年开始发展木耳产业,殷书锋跟着技术员学艺,渐渐成了行家,“今年种了11万袋木耳,预计能赚8万元。”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如今,尝到木耳“甜头”的,不光是殷书锋。在金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木耳。“今年春季,全村种了400万袋。”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介绍,有150户600多人参与到木耳产业链上。通过电商,这一簇簇“金耳朵”将销往全国各地。
大山深处,“小木耳”长成“大产业”。截至目前,柞水县累计发展木耳专业村65个、生产基地80个、大棚2519个,带动1.5万户农民持续增收。
生态好:护出绿色来
“穿过这油松林,山梁背后,就是一片锐齿栎。”身着迷彩服,穿梭在秦岭茂密林间,王军岗对脚下的坡坡岭岭如数家珍。行至山顶举目四望,不同海拔的林梢上,嫩黄过渡至深绿,好似一幅大自然的“调色盘”。
身为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家沟保护站护林员,王军岗和3位同事一道,守护着洋县境内这片近4000公顷的森林。
“森林防火、科研监测、病虫害防治……”谈及岗位职责,王军岗语气坚定,“我们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守护者。”
洋县青山绿水间,也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栖息乐园。自发现7只朱鹮后的40年间,洋县护鹮打出“组合拳”:朱鹮活动区内,禁止开矿、狩猎、砍林伐木;建立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护区……如今,数千只朱鹮从洋县一隅扩展至秦巴地区,“自觉护鹮”的意识,已融入当地百姓点滴生活。
从秦岭深处,行至大巴山腹地,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此间主动出击,获得宣(汉)达(县)战役胜利,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东游击区连成一片。在红色精神感召下,宣汉干部群众一代代接续奋斗,在红色老区筑起绿色梦想。
吃罢早饭,漆树土家族乡护林员朱尚勇出门巡山,拿着喇叭边走边喊,“不准携带火种进山,保护野生动植物……”他负责500多亩林区,其中有100多株世界濒危植物崖柏。
在宣汉县,像朱尚勇这样的护林员共有3085名,分散在各大林区。作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宣汉境内有苍松、红豆杉等1000余种乔灌植被,云豹、赤腹鹰等100余种珍稀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为守护大巴山自然生态,我们实施‘增绿、见绿、护绿’行动,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100%。”宣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小伟说,“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多措并举,呵护青山绿水。”
2021年,四川省、陕西省发布相关文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出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让子孙后代乐享绿水青山。
秦巴山深处,一排排白色楼房依山傍水,修葺一新。这是川陕革命老区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搬迁群众在这里安居乐业、开启新生活。
搬出来是第一步,住得舒适舒心,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让居民吃菜不犯难,社区将流转出来的部分土地平整后划给每户居民,方便群众种菜。同时,建起库房、餐厅、集市等配套设施,满足了搬迁群众多方面生产生活需求,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定感。
乐业才能安居。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近年来,老区各地开办了大量社区工厂,大都建在安置社区周边,数万名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有了稳定收入,群众心里更踏实。这些工厂多以加工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服饰等为主,门槛低、易上手、工作时间灵活、按件计酬。不少当地群众平均月收入2000多元,打工赚钱的同时又能照顾家里,两不耽误。强化就业保障、夯实民生之本,日子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在很多安置社区,都能看到这句话。群众习不习惯、顺不顺心、高不高兴,是社区管理的一道考题。在一些社区,由优秀党员担任楼长、户长、网格员,小区、楼栋、网格成立党小组,以党建引领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有群众说,有了党员引领示范,就有了“主心骨”,能更好适应全新生活。行走在老区,看到搬迁群众的笑脸、焕发的精气神,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幸福。
民生连着民心。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映照着老区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使命担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老区一定能持续写好增进民生福祉的大文章。
穿林过洞,春风拂面,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驱车1个多小时,便来到了巴山环抱的柳营村,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纪念馆就坐落于此。
“原来在这个小山沟,还藏着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5月,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迎来大批游客。忙的时候,解说员田红梅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这阵子,纪念馆每天要接待2000人次以上。”
马灯、步枪、药品盒、手电筒……橱窗中的一件件革命文物将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1933年至1935年,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等开辟了从汉中通往川北的红色交通线,在黎坝建立了秘密交通站。
院落一间房间内,依然留存有交通站秘密通行的地道,沿着这条地道可以进入柳营村后大山之中。村民黎光德回忆:“革命年代,三爷爷黎正刚、三奶奶王三珍都是交通员,他们和村民把粮食、药品、地图等重要物资及情报送往川陕革命根据地。”
光阴荏苒,山乡巨变。“柳营村依托红色资源,完成了从贫困村到旅游村的华丽转身。”柳营村第一书记贺晓宏说。为了把游客迎进来、留得住,2017年,柳营村改造了7家民宿,整治提升村居环境,修建观光步道、休闲廊亭。
路好了、景美了,柳营村乘上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山上采茶叶、中草药,山下有稻鱼种养基地、莲藕基地。“一年四季,柳营村有四种色彩,油菜花春天一片黄,荷塘夏天一片绿,水稻秋天一片金,辣椒冬天一片红。2021年柳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贺晓宏说。
“呀!真香!”游客们围在村口商店,要带上几瓶柳营村的特产辣椒酱回家。辣椒酱生产企业的创始人是从北京回乡创业的田宝林。“现在我带动500多个脱贫户,每年生产辣椒酱20万罐。”田宝林一脸自豪。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咱要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黎坝镇副镇长汪宇飞说。
这阵子,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村民王朝敏忙个不停。家里住了20多个修路工人,王朝敏夫妇忙着招待。听说儿子要从成都回来,老王乐呵呵“指点”:“你开车沿着高速一路走,下了高速就是咱家门口。”
王朝敏口中的高速,就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今年1月18日,该段高速正式通车,大巴山腹地再添一条经济大动脉。
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城市的几何中心,镇巴高速全段建成后,将与巴万高速、巴达高速、达渝高速等连通,成为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通道,也是北上出川的第二条大通道。
要说路好不好,王朝敏有发言权。前些年,每周一送儿子到县城上学,父子俩总要一大早3点就起床,骑上摩托沿着坑坑洼洼的盘山路走,“等到了县城,就快7点了”。
通江县呈“三山夹两谷”地形。过去,道路坡多、弯急、路陡。从王坪村到通江县城,要花近两小时。时间长,又容易晕车,村民轻易不愿出去。
“新修的高速一路通畅,从村里到通江县城,只要20分钟,到巴中市区也仅仅需要50分钟。”王朝敏说。
高速修建,不少工人住在王朝敏家。为工人提供食宿,他家每月的收入有1万多元。“招待客人,照护田地,两不耽误。”王朝敏说,村里像他这样的家庭有不少。
镇广高速起于陕西省镇巴县,经四川巴中、达州、广安,直至重庆。“全线通车后,沿着镇广高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将串联起来。”巴中市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刘平介绍。
近年来,巴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通车运营高速公路7条。北接陕西,南通重庆,一条条高速带动当地百姓致富,推动当地文旅康养和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助力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7日 第 06 版)